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点滴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5394 浏览:201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几十年来,我针对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熟悉能力低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革新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传统教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介入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以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革新教学论文人才的培养上,转变传统的教法,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介入者和探讨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不足、解决不足的能力。认真做到五个转变,即:①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培养革新教学论文精神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策略转变到“启发式”的教学策略;③由只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的开发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即传授知识又进展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⑤由课堂教学的“独角戏”转变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都积极介入教学的全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抑扬,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用低沉、悲痛的语气向学生讲解,配上哀乐。学生伴随着我的讲解渐入情境,课堂气氛显得庄重、肃穆。我用悲哀、缓慢的语气描绘当时的情景,再加上对一系列不足的讲解,有很多学生流泪了。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人们对亲人的爱戴、崇敬和留恋之情。
(2)巩固图画再现情况。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熟悉特点。利用图画创设情境时,教师加以点拨。如教《三只白鹤》一文时,我在黑板上画这样两幅图:一幅是三只白鹤都记住了自己鱼的地方,分别是太阳下面、白云下面、柳树旁边;另一幅是第二天三只白鹤分别到白云下面、太阳下面、柳树旁边来找鱼。这两幅画概括了全文内容,也就是三只白鹤第二天是怎样找鱼的。由于在教学中巧用了图画,使教学情境有静有动,效果好,同时使教学过程始终随着学生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进一步得到深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重要作用。语言文字练习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在语言文字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和直接途径。由于,想象需要提供着直接凭借。同时,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形成和提高。叶圣陶先生以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就能够以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练习,练习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在语言文字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采用下面几种策略:
(1)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能力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据,对某些重点词句所体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开掘,以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
(2)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比较想象能力客观事物因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同一种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体现或特点。语言文字练习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熟悉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需要进行比较想象。
(3)合乎情理,培养学生的假设想象能力假设想象就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想象未曾经历的情境或没有出现的结果等。这种想象比较顺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假设想象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革新教学论文意识小学教材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留意教给学生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革新教学论文的氛围、契机和空间,让学生善于发现不足,提出不足,有意识地向学生寻找不足的角度和提出不足的策略,促使学生革新教学论文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发现不足的策略,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在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以及在知识的“脉络”“系统上”去寻找,发现不足。其次,要教给学生提出不足的策略。我还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由于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学生通过思索而得到新的熟悉,就包含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能积极独立思索不足,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不足。对于学生好问、敢疑的精神多加鼓励。

五、抓关键、抓重点

(1)捉住关键句子层层探究。如教《一定要争气》一课时,我捉住“一定要争气”这一关键句子引导学生探究:“一定要争气”是什么意思?课文讲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感受关键句子——“一定要争气”,并提出不足: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都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两个句子搞清楚后,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重点,深刻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2)捉住重点不足进行点拨。课文的重点,往往也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在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情况下,教给他们知识,练习他们的思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林海》一文时,我捉住课文的重点设计了这样一组不足: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初读课文时,学生以为,作者是在看到大兴安岭的美景时才感到“亲切舒服”的。这样的看法是很浅显的,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深刻的。这时我就加以点拨,启发学生思索:当作者第一次到达大兴安岭、脚踩在积有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有什么感想?当作者看到那么多岭、那么多树时,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觉得大兴安岭的美并不空洞?当作者把大兴安岭这个名字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时,有想到了什么?我就这样一步步地引导着学生深入理解,使学生既学会了围绕重点读书思索的策略,又掌握了课文的重点。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