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革新意识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5994 浏览:185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者,进也。又云: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看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革新教学论文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擦火柴”这部分有这么一段话:“她们俩在光明和欢快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初读课文以后,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人怎么会飞呢?”“小女孩不是死了吗?她怎么会在欢快’中飞走呢?…‘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指什么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不足,我并不给予回答,而让学生来思索,给予学生一个讨论、评价地机会,让他们会浅析、会概括、会归纳,给他们留出一个思维革新教学论文的空间。我引导他们带着这些不足再去读课文,要他们留意小女孩每擦燃一根火柴后眼前出现的情景。然后启发他们想象、思索这样一个不足:为什么小女孩每擦亮一根火柴,眼前就会出现一幅美好的景象?当她擦第四根火柴时,奶奶出现在亮光里。可是奶奶实际上早已死了,为什么又会出现呢?我让他们通过讨论感受小女孩当时的心境。他们终于领悟到,这一切不过是小女孩的幻觉,是小女孩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渴望得到爱抚、温暖和食品所幻想出来的美丽的假象。这时,再让学生读上面提到的那段话,他们的不足也就迎刃而解了。他们明白了这样蕴藉的写法表明了作者对小女孩命运的无穷同情,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剥削制度的罪恶。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思索不足,浅析不足,他们就能透过表面现象去熟悉不足的本质,提高了熟悉,进展了思维,培养了革新教学论文意识。

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

革新教学论文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培养是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先决条件。平时,学生的很多独特见解,与众不同的做法往往都是通过动手操纵,动脑筋想出来的。比如我教和陆游的诗词《卜算子.咏梅》这节课时,前一首是读了陆游的同题词后,“反其意而用之”而写下的同样词牌名的赞美梅花的词。这两首词都是写梅花,但由于和陆游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思想内涵也就明显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反复朗读,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动手用简笔画为这两首诗词各画一幅画。学生通过画画想象到前者词中描绘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进一步感受笔下的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怒放之美;也通过画画想象到后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景象,感受到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作者受排挤的身世和壮志未酬的心境的鲜明写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有动手创作和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难点也随之解决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模仿写作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一就是天才。”现在教材经过革新教学论文后,很有新意,文章文字优美,是学练作文的最好范文。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进行作文技艺教学论文的指导,练习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意识和革新教学论文能力。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这一课时,重点捉住作者在如何体现桂林山的“奇、秀、险”和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些特点上下功夫,浅析作者的写作技艺教学论文,写作策略、体现形式,让学生感受自己该怎样去学习作者这种体现策略,如何仿照这优美的句子进行描写事物的练习。

四、引导学生选点舌战

思维的变通力,是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维,以某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的能力,或是以一种不同的新策略去看一个不足,同时意味着不要以僵化的方式去看不足。我在教学《口语交际》之辩论话题“开卷是否有益”时,要求通过辩论不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还要使学生明白好读书,更要读好书,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可是,“开卷有益”这个观点轻易找到材料,而“开卷未必有益”这个观点的材料却未几。辩论前,我结合教学实际,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激发学生辩论的,好让他们辩论时有感而发,主动表达。除了“看了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这一点外,还以日常见到的不良现象引出话题,如:沉溺于看书,其他活动一概不参加;只看武侠书;爱看似懂非懂的朦胧的少年男女爱情的书;不留意读书时的用眼卫生等等。辩论时,我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同一观点的同学编到一组,分正、反两方,让学生以课前准备的资料为依据,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双方辩手由于准备充分,引经论据,唇舌战,胜负难分,最后我适时做了一个教育总结。这样做既激活了学生革新教学论文思维的细胞,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这不仪是一个革新教学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陶冶了学生情操,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还使部分偷偷摸摸沉迷于看爱情小说的同学“迷途知返”呢。以这里我进一步感受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深刻含义。又如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这个句子的意思时,由课文本身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引出辩题一“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实现?”围绕一个不足,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这种课堂组织形式的革新教学论文,已成为我教学艺术的亮点之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