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小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5897 浏览:174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革新教学论文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文化如洪水一样涌进国门。这些异族文化对汉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可谓大矣。异族文化可以说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渗透,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不可低估。少年儿童对这些异族文化的接受认可令人怵目惊心。在这一变革时期,异族文化利用汉民族的包容性迅速进展蔓延,对汉民族的一些文化传统已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当下少年儿童把一些西方的节日奉为“先进文化”崇拜,而把本民族的传统节日看作落后的风俗习惯对待,如对圣诞节、狂欢节、愚人节等洋节日了解甚详,但对汉民族的清明节、乞巧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道,以而形成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缺失。当然,对此我们不能一味抱怨外来文化的涌入,而要以自身查找理由。国门大开后,我们只重视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及相应技能的培训,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教育,一些富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被淡化了,这不能不引起全民族的反思。
据报载,“韩国人具有浓重的汉文化情结,尤其在近年来,韩国人把这种情结推演到无以复加的位置”。另据报道,韩国人将中国流传两千多年的端午节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中国人无不为之震动。韩国人的行为,更加说明加强汉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量和必要性,使中国人对汉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视提到了议事日程。近年来,固然国家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对一些节日实行了保护性措施,但这只是一种表象,收效甚微,真正起到认知作用的是对少年儿童进一步加强理性教育。让少年儿童以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熟悉到本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厚。他们才不会妄自菲薄,自暴自弃,才能促使他们尊重爱护老祖宗留下的这份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有效地利用语文这一传承文化的人文学科阵地,向我们的后代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珍惜这份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厚的精神资源,并继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因探讨的需要,我们对某所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把中国的传统节日与“洋节日”有意混在一起,设计了两个简单的不足,它们是:

1.下面这些节日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春节、圣诞节、元宵节、狂欢节、端午节、中秋节、愚人节、母亲节、乞巧节、清明节、重阳节。

2.你喜欢哪些传统节日?请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好吗?

我们共发出了320份问卷,收回316份,通过归纳整理,对第一个不足的回答是这样的:
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的学生约占62,把春节、元宵节、圣诞节、愚人节混选的学生约占27;首选圣诞节、狂欢节的学生占9。所遗憾的是,在所有被调查的女学生中没有一位选乞巧节的,在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中没人选重阳节、清明节的。
对第二个不足的回答是这样的:喜欢春节、元宵节、圣诞节、端午节、中秋节、母亲节、狂欢节的占72;首选圣诞节、狂欢节的学生占17。喜欢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的理由是:能吃好东西,穿新衣服;喜欢狂欢节、元宵节、圣诞节的理由是:好玩。喜欢母亲节的理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没有学生喜欢乞巧节、重阳节、清明节。
通过以上调查浅析可知,小学生把中国传统节日与“洋节日”混为一谈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不甚知晓少部分小学生不知乞巧节、重阳节、清明节为何节日!对此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如此下去,乞巧节这一优美的传统节日若干年之后有失传的危险;清明节这一世界上唯一为死者设立的节日将会消失;重阳节这一敬爱长辈、向先贤请教学习、沟通交流的机会慢慢就将不复有着。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会了解多少?有几个人能说出其子丑寅卯来?难道我们能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渐渐失去光彩吗?
面对此种现象,我们惊愕,但惊愕之后是冷静的思索,怎样对少年儿童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承传教育,加强其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呢?经过认真探讨浅析,我们觉得应以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长期以来,因种种理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承传,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淡薄了。除了历史的理由外,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授课中只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内涵的挖掘不无联系。甚至传统文化与科技知识不能有机地融会贯通而相互割裂。因此,他们难以很好地承担传授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为此,教育主管部分要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让他们“走出去”,如进修学习;进行传统文化培训;与分沟通交流,扶持一些小学中青年教师介入传统文化探讨;促使其素养快速提升。也要“请进来”,让对传统文化有专门探讨并成绩卓著者做专题报告,进行传统文化辅导,以而使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尽快得到提高,真正能承担起教育后代的重任。
2.进一步丰富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内涵。让人文精神贯串始终,如已被人们淡化了的“乞巧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关这方面的古诗词不少,假如把《乞巧》、《嫦娥》、《寒食》、《苏堤清明即事》、《清明》等诗篇不仅仅要编入教材,而且要教师们在授课时浅析字词句与优美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尽管有的教材已选了这些诗词,但教师只重词句浅析,对传统节日人文内涵的挖掘重视不够。我们以为国家应组织精兵强将编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蕴味的教材,加强传统文化的份量及内涵。同时,小学教师也应立足当地,根据个人情况,选编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加大传统节日的知识容量,突出传统节日的内蕴传授。
3.挖掘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在小学语文授课中,教师要挖掘相关的传统人文性,在教材的优美诗文中有效地体现出来。如讲授《乞巧》、《寒食》、《清明》等诗时,就要以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情、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多维度理解。《乞巧》中牛郎织女的优秀品质、织女的巧慧以及他们为幸福而不懈的努力都给小学生以启迪,以至于向织女“乞巧”,展现自己的才华,围绕这一节日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比如剪纸、裁剪等,再结合时代特点,力争使传统节日富有活力和光彩。另外,老师讲授《苏堤清明即事》、《寒食》、《清明》时,要向小学生讲解清明的作用、历史演变及延续。古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除祭奠祖宗、缅怀先人之外,还有踏青放飞心情之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到这一天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纷纷走出家门,内祭先祖,外祭先烈,为革命义士扫墓,别有一番作用。不管怎么说,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应该使传统节日与现代意识、学生情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以中让小学生熟知传统节日和民风民情,以此达到强化其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之目的。
4.大抓环境育人这一环,营造一种文化氛围。环境育人,是大家公认的教育手段。由于一个人经过耳濡目染,会受到感情的共振、理性的共鸣,所以在校园里,在公共场所营造一种传统文化氛围,对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进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不断地革新教学论文形式和丰富内容,改造和进展富有浓郁民族特点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节,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在小学校园里营造传统教育氛围,可以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在教室内外的墙壁上悬挂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或告示牌,在传统节日友情提示。②开展中国传统节日讲故事比赛,鼓励学生探讨其内蕴,成为一种选修课中的必修课,并形成一种风气。③在传统节日时组织有作用的活动。端午节时举行拔河比赛、赛龙舟、跑旱船等游戏活动。④乞巧节时进行手工制作比赛,戴荷包、刺绣等活动,让小学生体悟到心灵手巧的可贵;重阳节时可组织小学生为老人做件有作用的事,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书报等;中秋节时如有条件,可让小学生到田野去观察丰收的景象,和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去欣赏大自然的魅力。这样坚持不懈,就会在小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而增强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总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全民族的大事,是一种社会责任,基础教育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等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全民族假如都增强了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那么我们何虑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民族传统文化血脉的传承!为此,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少年儿童抓起。为其搭建课程和节日活动平台,让少年儿童以小就了解、熟知中国传统节日。这样才能起到强化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和加强其传统文化情结之效。
(此文得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探讨》课题基金资助,课题编号XY07JY05)
(王铁良山东菏泽学院初等教育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