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7935 浏览:319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朗读练习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练习,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介入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练习,有助于练习学生的语感,进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练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把握三条线

1.范读引路,点拨先行

朗读练习是师生介入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以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留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各个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进进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在留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别,就每次练习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3.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在朗读练习中,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的精心指导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A、选取指导的练习点要精;B、练习要求细致、精要,每次练习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责备;C、练习的过程需精心设计,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教师每一次指导学生朗读都要考虑到朗读练习的要求,教师的指导策略,读后如何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策略、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读法,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一定很快。

二、捉住三个点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韵律性等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如能善于向“性”而读,会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练习。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以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听过让学生以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痛”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痛”之情,再让学生读,学生都能正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2.把握文章的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

教材中课文的语言大多是正确、鲜明、生动的,在进行朗读练习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捉住一些关键性语句,把握个别用词特别形象的地方进行练习,让学生既知晓文章遣词造句的正确、形象,又能在朗读中据以传情达意。例如“……林冲只好也以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这段话中,“只好”、“吞了”、“猛敲”、“冲向”这组词用得非常形象、正确,这里“只好”表明了林冲被迫应战的谦让精神,而“吞了”、“猛敲”、“冲向”则可以看出洪教头的傲慢,心急气盛。学生一旦捉住了这些重点词练习朗读,整个句子便读得有声有色。

3.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指导学生品读

佳作中的很多语言具有动人的旋律,这种旋律由声调的高低强弱,音顿的整洁匀称和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构成,它给人们以抑扬多变,和谐动听的音韵之美,这种感受必须通过吟诵品味才能接受,学生一旦捉住了这些韵律点,可以由此及彼地读好全文。例如“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这一段话音顿基本一致,排列整洁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整洁匀称的排列中又有参差,形成了抑扬、动听的节奏美。指导时,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吟诵,让学生根据语句的内在韵律,抑扬抑扬地读出这一部分。并以此为要旨,进而朗读《小池》这首诗。可谓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一旦捉住了文章的特性,找准了文章的出发点,着力点,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朗读,可以牵一“点”而动全“篇”,由课内“指导”而延伸为课外”自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