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10421 浏览:4415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情感教学便很自然地与语文融为一体,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之一的语文教材,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教材予以情感性处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情感,此外,作为情感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有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语文教材情感处理;语文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9—0215—02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已有的生活体验是分不开的。语文世界缤纷多彩,最易拨动心弦。很多佳作更是意境优美。此时如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即进行情感教学,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师对教材的情感性处理

以情施教精华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富有情感性的讲解,这酒涉及到教师对教材的情感性处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两种情感处理心理匹配对策,以及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

1.教师对教材处理的心理匹配对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师和学生传递、加工、转化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情况教学论文。然而“过去教学论并未将教材列入探讨范围,只是近二十年国外教育心理学家才把教材作为当前探讨的一项崭新课题。但是探讨范围也仅限于精选教材、把握教材的难易度、调节教材的易读性等方面。”[1]以梅耶(R.E.Mayer)用实验证实对教材内容设计符号标志的对策,到加涅(R.M.Gagne)提出易化教材学习的指导对策,直至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的“先行组织者”(advanceorganizer)对策,已有的教材处理探讨都局限于认知范畴内,缺乏情感维度的进一步诠释。这正是长期以来教学论述和实践中的“重知轻情”现象在教材的处理探讨上的体现。而事实上无论是教材内容本身还是教材内容的接收者—学生,都是情知交融的实体。
所谓心理匹配对策(strategyofmentalmatch)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处理教材,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被学生主观上感到其需要,以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运专心理匹配对策(strategyofmentalmatch)对教学中的教材内容规定性和学生需要客观有着性进行匹配,以解决教材内容规定性和学生需要客观有着之间的矛盾,教学材料及其所呈现的教学内容要能为学生所接受就必须符合学生的需求,能为学生学习心向所趋[2]。
心理匹配对策(strategyofmentalmatch)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是认知匹配对策(strategyofcognitivematch),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调整学生对教材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联系的认知评价,使所学内容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以而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有机统一,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学习积极性[3]。例如,在教一年级小朋友学汉语拼音的时候,本来每个拼音都比较单调,对于一年级小朋友而言,很难调动积极性,但是假如老师在此之前,可以拿一本精美的带拼音的童话书,问他们想知道里面讲的都是什么故事吗,想不想自己能够会读,接着再告诉小朋友假如学拼音就能够自己看了,这样,原本枯燥的拼音课学生就会学得很带劲,就是由于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二是形式匹配对策(strategyofformalmatch)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转变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使所学内容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以而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有机统一,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化学课上,讲到“水”,假如只是运用科学术语来讲解:“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其化学分子式是—H2O”,往往显得干巴巴。但假如加上一些生动的描述,效果就不一样了:“你们看看水是多么奇妙的物质,它本身是液体,但它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我们叫做氢的物质能燃烧,而氧能助燃。看来似乎只要把燃着的火柴丢进海里,海就会燃烧起来。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海水不但不会烧起来,烧着的火柴却很快熄灭了。以这一例子我们就能看到物质的变化。”[4]

2.教师对教材情感性处理的基本做法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把教材中所包含的情感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情知交融,努力提升语文情感教学的境界。例如,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语文情感教育的途径,如朱自清的《春》,一些春天的花草风雨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景物,但经过作者的手笔轻轻“润色”,却变成一幅清新、秀丽、淡雅、多彩的画卷,给人似曾相识的温馨之感,而老师就是要把这种显性情感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再如,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如《背影》中的父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感等,教学中要把这些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又如,“情”理,就是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诗情画意之中的,如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如《鸟鸣涧》的后两句:皎洁的月光,惊醒例如山中栖鸟,正说明此鸟平素无人惊扰。鸟鸣声在春夜显得分外清脆,一声声划破长空,不但反衬出四周的寂静,同时更暗示了在鸟鸣之后,四周又将陷于更幽深、更空寂,用反衬之法,创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阿·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教育是以情感上去熟悉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情感审美教育就是艺术化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素养,塑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功能,做到教学真情,学生动情,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内驱力,优化教育功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其次,赋予不含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实在,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并不含情感因素,这在理科类中最为普通,对于这些教材内容,以情感教学角度来讲,要求老师尽可能以外部赋予它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科学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时,也会感受到某些情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师情——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教师要有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教学能力

1.导语,创设新明可感的意境

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教师一上讲台,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留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和意境,以而为下一步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讲读朱自清的名篇《春》时,有教师这样设计导入环节: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曲音乐《春之声》,听了这曲美妙的音乐,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谈感受)面对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象,音乐家用音符节奏体现,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为大家描绘的《春》的世界,感受春天的美景。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