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式”教学法激活语文课堂生命线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11833 浏览:478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如何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如何让语文课布满语文味,如何凸现文本中的语文价值点,如何让语文课回归本色,做到扎实有效等等一系列不足都是当前语文教师提得最多,也最想解决的不足。的确,无论语文教学如何革新教学论文,简约、扎实、有效永远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本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以找准切入点、挖掘练习点、埋好插入点三方面来阐述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切入点练习点插入点简约扎实有效
如何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如何让语文课布满语文味,如何凸现文本的语文价值点,如何让语文课回归本色,做到扎实有效等等一系列不足都是当前语文教师提得最多,也最想解决的不足。的确,无论语文教学如何革新教学论文,简约、扎实、有效永远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前不久,在参加浙江省第六届“教改之星”决赛活动时,我抽到的课文是四年级上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如何在备课时间有限、课前跟学生零接触的条件下,在第一课时里呈现出我的教学思想,凸显我的教学亮点呢?我首先考虑是找准切入点,让课堂简约而完整;其次,努力挖掘文本中的几个语文价值点,以此来快捷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再次,多渠道地寻找一些跟文本紧密相关的背景资料,不着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埋好插入点,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传递的思想精华。下面,我就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为例,谈谈如何把握“切入点”、“练习点”、“插入点”,使得课堂简约、扎实、有效。

一、切入点——让语文课堂简约且完整

我们手中的文本材料是生动的,我们在浅析、讲解阅读材料的时候最基本的一点应该是将课文讲活,而不是浅析得支离破碎。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准浅析的切入点,既给学生以思索的空间,激活学生阅读的潜力,又能使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在课堂中得以再现和提升,真正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全文内容的浓缩,是情感的起始点,也是归宿点。本课刚开始,我就捉住了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点,循着“总是”这个词语,挖出了“30年”这个令人震撼的时间,同时向学生展示文章的写作背景,并由此提出疑问:这一丛绿绿的爬山虎,也许只是叶圣陶家庭院里的一个装点,可是在肖复兴眼里却作用非凡。这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以此来展开对全文的阅读。在第一课时中,固然只学“修改作文”这件事,并没有再涉及“爬山虎”,但是在结课的时候,我仍然回到这个不足:学到这里,文章似乎跟爬山虎一点联系都没有,那为什么在作者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呢?等下节课,我们再来探究其中的理由吧!这样,很自然地在小结本课时,又交代了下一课的学习目标,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简约而又完整。

二、练习点——让文本价值体现且拔高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身独特的“语文价值”。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要细读课文,读出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之所在,然后有目的、有计划、有侧重地设计课堂教学,再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深层次地抵达文本所蕴含的人文世界。
在“修改作文”这部分内容中,我以为有这样几处语文价值:首先是课文第三小节中一句话:“翻到我的这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个句子在本文中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到并画出这个句子;其次,要感受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读懂了这句话,就能读懂叶圣陶先生对学生作文认真、负责的态度。怎么读呢?让孩子们自己来读。在课上,我没有急着问孩子们作者看到了什么而愣住了,而是请孩子们们静静地读这段话,看看哪些字词首先触动了他们?在出示叶老修改的原件后,请孩子们在这段话的旁边写上一句感受。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给了学生一个静静阅读、静静感受、静静表达感受的时空,同时也为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奠定了情感基调,等再回过头读前面的句子,相信学生的理解一定会正确、到位,并且影响深刻。
“修改作文”这件事中,第四小节的内容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语文练习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即感到用字的正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由于书皮可以以为是书的封面。”这段话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实在很难读通、读顺、读懂。首先是每一个文句所表达的意思要读懂,其次要能明白其间所渗透的作文修改策略。这里第一句是略写了“改题目”,感受用词更正确了,第二句是写了“长句断成短句”,感受句子更规范了。紧接着详写把“书皮”改为“包书纸”这部分内容,读起来会非常拗口。那么,如何指导孩子们把这段话读通、读懂,却又淡化指导的痕迹呢?这是我思索的不足。因此,我设计了几个自主性比较大的不足:1.仔细读读课文这一节,看看叶老在哪些方面作了修改?2.这里举了一个叶老修改的具体例子,你仔细读几遍,能读懂在写什么吗?3.老师在叶老修改的原稿中也找到了这处修改的痕迹(出示这句话的修改原稿),你能不看书,就看着这句话,用自己的话说说叶总是怎么修改的?有什么好处?这样的设计,省去了教师很多的讲解,一切都在学生自读、自悟中自我习得,使得语文学习扎实有效。

三、插入点——让人物形象生动且饱满

背景资料的适时引入对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大有裨益。它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引导他们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以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插入怎样的背景资料,何时引入,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是我们要考虑的不足。
在本课教学之前,我查找了很多关于作者肖复兴和主人公叶圣陶的资料,了解文中叶圣陶改作文时的背景以及肖复兴写这篇文章时的年代,这对于把握整篇课文的思想精华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在课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我适时、适度地把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如: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中“总是”到底代表多长时间,我很自然地补充了肖复兴的资料:肖复兴在写此文时已经45岁了,当时他在叶圣陶爷爷家看到那丛爬山虎只有15岁,以15岁到45岁,已经绿了多少年了?已经绿了30年了,还会再绿下去吗?这样一来,孩子们脑子里马上就会有一个清楚的数字概念——30年,绿了这么久,而且会一直绿下去。很自然就会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究欲,究竟是什么理由这一丛看似平常的爬山虎会在作者眼前一直绿着呢?
又如,在帮助孩子们理解、感受重点句“我固然以未见过叶老先生的面,却以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时,我设计了一组层层递进的朗读,并在每一次朗读之间设计了一组导语,适时地补充了一组背景资料: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我的第二职业是教师。”编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天天要面对很多的文章。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要面对很多的孩子。作者的这篇文章只是他修改的千千万万文章中的一篇。肖复兴的这篇获奖作文仅1500多个字,而叶老却修改了有100多处。当时的叶老已是69岁高龄了,可是夜深了,他还是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还是在一丝不苟地批改着我们的作文。以这样的形式补充背景资料,使得所引资料与文本水融,不仅营造了气氛,而且深化了主题,孩子们对叶老这一人物形象的感受顿时饱满起来了,更进一步地拉近了孩子们与叶老的间隔,并对叶老一丝不苟的文品与人品有了更深入的熟悉。再如,当学到“评语”这部分内容时,不露痕迹地穿插先容了肖复兴的文风——朴实无华,道出这与少年时代的他接受这次修改和叶老送他的这则评语是分不开的。另外,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叶圣陶修改作文的认真、仔细,我两次向孩子们呈现了叶老修改作文的原稿截图。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刻意把一份份硬邦邦的背景资料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看,而是用一种自然的、富有情感的语言来穿插先容。我觉得这样运用背景资料,不至于游离文本之外,更能让孩子们利用这一个一个的点去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