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之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6005 浏览:213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推动教学论文德智、体、美的和谐进展。因此,语文学科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这个基础工具,而且还应该弘扬人文精神,挖掘它自身负载的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文学作品中关注“人”的情感和思想、性格和行为、理想和现实、际遇和命运,并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把握造成这个或这些“人”背后的深刻动因,进而转化为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省悟、自我选择、自我完善。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人格教育的重要作用?笔者着重以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利用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营造审美氛围。

课前三分钟,我要求一个学生或朗读自己喜欢的诗歌、散文;或讲故事;或描述自己的生活见闻;或发表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诱导学生赞美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营造辨别是非、善恶的氛围,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本着语文教材主阵地,熏陶学生的审美情感,努力塑造健全人格。

语文教材的内容无比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学、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任何一个领域。负载着人类文化、民族文化的精华,布满了人文的科学精神,最可贵的是它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又反映了现代文化的要求,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或崇高悲壮、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的美感。可以为人格教育提供最好的素材。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中,我着重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提炼,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的贫困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索作者为何能做到这样,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由于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我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引导教育学生以后碰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而应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引导学生讨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中体现的人生哲理及作者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明白挫折是客观有着的事实,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豁达的人生态度,以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挫折。在学习《永久的悔》,在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母子间难以割舍的深情,感受亲情的伟大时,教育学生要及时行孝,做个有孝心的人。在浅析《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引导学生感受对大海的热爱之情时结合人们对大海的破坏情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很多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人间至真至爱的深情,美丽富饶的自然风光,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受到熏陶教育,能激发学生自觉性,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等人格意志,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通过课后阅读、写作,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古往今来伟大人格的典范,对学生具有极大的魅力,能使他们感动、敬仰,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自我完善。因此,课后我有意识的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