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风格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11741 浏览:473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二)导读系统对语文课堂教学格式的影响

“导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的能力,导读的核心是教会学生读书。会读书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科学的阅读策略;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相当的阅读能力。掌握科学的阅读策略是导读的基本课题,以而通过反复的阅读练习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提高能力,后三者是掌握科学策略的必然结果。
导与读的辩证联系可以理解为:教师的“导”是为“读”服务的,因此首先是学生的读的实践制约着教师“导”的方式,反过来教师导的水平又决定着学生读的质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要求教师不断变换其“导”的方式以适应之。导与读之间这种既相互制约又彼此推动教学论文的联系,体现着教学过程进展的辩证规律。
导读法必然引起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格式的变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能主要是引导学生求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怎样读书的整个教学过程必然布满着练习的色彩;在课型上,自然地形成了4种最基本的课式: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导读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攻目标的,捉住了自读这个环节,就是捉住了课堂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牛鼻子。[2]

三、“三主”的教学思想

(一)“三主”的提出:

钱梦龙喜欢寻找论述根据,这是他多年独特的教学策略,教学实践的概括。在钱梦龙的自述中谈到,这个想法是1981年12月,钱梦龙应邀到浙江金华借班上课,上的是《故乡》,的时候迸发出来的。钱梦龙以为,任何教学策略的运用,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支配,离开了教学思想的革新教学论文而只进行教学策略的革新教学论文,只能是一种“赶时髦”的“花样翻新”,因此,教学策略的革新教学论文,首先是教学思想的革新教学论文,首先要革新教学论文那种过多夸大教师讲深讲透,学生多读多写,很少探讨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规律的陈旧观点,探讨一条又快又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二)“三主”的具体内容

1.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史上有“三中心”说:教材中心论;教师中心论;儿童中心论。教材中心论以为,课本乃教学之本,以教材为中心组织教学,师生都要围绕教材转。凯洛夫的《教育学》也讲教科书是法律,证实它没有摆脱教材中心论的影响。教师中心论以为,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必须随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教师讲的话是金科玉律,学生必须绝对服以,理解要实行,不理解也要实行。赫尔巴特曾夸大教师是绝对权威,凯洛夫也说教师的话是命令,同样反映了教师中心论影响之深。儿童中心论以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尾巴,让学生牵着鼻子走。
前两种主体说早在封建社会教育中就有明显的反映,以凯洛夫的《教育学》仍未能摆脱教材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的影响来看,传统教学思想的习惯势力是非常强大的。后一种主体说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到不应有的极端,引出很多消极后果。
钱梦龙主张要把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改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以根本上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以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钱梦龙的以“学生为主体”与“儿童中心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界限在于前者主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而后者主张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2.以教师为主导

钱梦龙以为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放松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是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是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为主导,就是确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熟悉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钱梦龙以四个方面来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使学生的求知活动始终围绕主要目标进行并收到最理想的效果;第二、教师是学生求知过程的启发者,引导学生不断向知识深度和广度进行探讨;第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给学生鼓励,督促和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策略的指导;第

四、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学生求知不得的时候,教师的讲授是必不可少的。

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以教向不需要教的转化过程。在这不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进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量上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学生学习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所以,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在于推动教学论文和完成这一转化过程,而不在于每节课讲不讲,讲多少。

3.以练习为主线

练习主要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能力,进展智力的各项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思维练习和语言练习为核心的听读说写练习。这种练习应该贯串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所以说,它是主线。
练习为主线与教学实践中搞“题海战术”“大运动量练习”不同:第一、题海战术中学生是被动的;练习为主线中学生是主动的。第

二、题海战术重读写;练习为主线听读说写并重。

第三、题海战术可获得知识,形成某种技能,但不能有效地推动教学论文智力进展;练习为主线则可以有效地进展智力。第四、题海战术为了应考,不把语言与思维的练习贯串始终;而练习为主线则把这个作为基本形式。
提出以练习为主线的观点是基于两点熟悉:第一,语文科的工具性。掌握工具只有经过反复练习才行。第二,主体和主导也只有在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练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和谐、辩证的统一。学生的语文能力是练会的,不是教会的。
之二魏书生

一、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

(一)语文知识树的构成部分和内容

1.语文知识树由四个部分构成: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与写作。
这是第一层次,是树干。
2.语文知识树有二十二个方面的知识:
A.基础知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标点八个方面。
B.文言文: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
C.文学常识:古代,现代,当代,外国四个方面。
D.阅读与写作:中心,选材,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
这是第二层次。
3.语文知识树包括大约130个知识点,如语法包括词类,词组,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这是第三层次。

(二)语文知识树产生的现实基础

魏书生和学生总结了语文学科学习的两个特点:
1.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也能围绕它设计出成千上万道考试题。
2.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
这就说明语文学科有自己的基本结构,语文知识是有规律、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学生需要一张舆图,以明方向,定目标,选最佳线路,节省时间。

(三)画语文知识树的论述依据

首先,树式方式是科学进展和科学论述的结构方式,它同样适用于知识的分类,树式方式的优点在于用简单的线型形式把科学论述的原子模型和科学的场方式统一起来,它兼容并包很多方式的公道性,而又能避免别的方式所固有的缺点和错误,因而具有科学性。作为结构方式,它是一个有层次,有等级的系统结构图,其特点明显:树的各个部分形成一体,干和枝主次分明,根和梢地位不同,方向有别,分叉点高低不同分层次,离根越远越易动摇,挖掉根,烂掉根,整棵树便会到下。活生生的树四面八方都可延伸,是开放的。
树式结构的缺陷在于:分类依据和逻辑序列不完善。夸大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而且还可以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这种见解无疑具有现实作用。
在当代课程论中,夸大知识结构和以论述知识为主线是带有世界范围性质的命题,并呈现出历史进展的某种走势。美国的布鲁纳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把自然科学策略引入课程论探讨,提出了知识结构和学科结构的论述,夸大使学生以结构上去熟悉事物,通过结构来熟悉整体,并夸大结构的迁移作用。苏联的赞可夫的教学与进展的实验也制定了“论述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德国的根舍因的范例教学也主张既“重视学习主体的‘不足意识’,也重视把握知识的结构。”3
[1][2]3[4][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