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15468 浏览:695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优美规范是语文课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或占据了主导地位,或不够优美,或单调。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创设伙伴式心理环境、精致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8-0065-02
新课程理念对语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学生的进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也就随之有了更新的要求。精致的语言是教学艺术化的媒介。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由于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以某种作用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不足

1.教师语言占据了绝对主导和制约教学论文地位

(1)“流水账”语言:一堂课,教师表情严肃,语调平淡,没有重点突破。一堂语文课教师问“是不是呀?”“对不对呀?”“懂了吗?”的不足加起来至少有50次,毫无价值的语言占了三分之

一、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率。

(2)“指令性”语言:“我再说一遍。”“请大家给我听好了。”“打开书,读第一自然段。”
(3)“处处铺路搭桥”:生怕学生不能回答,教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学生由于受教师前半句的牵绊,后半句的回答往往毫无深度,说法单

一、毫无个性。

(4)简单打断: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你能不能多想想?”“这么简单的不足都不能回答。”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能有更好的回答。

2.教学语言单调,不够优美

(1)有的教师喜欢引用诗句,使用成语,一味地追求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优美境地,效果却适得其反。
(2)有的教师喜欢重复使用一种句式,必然单调无味,同样无法吸引学生的留意力。
(3)有的教师以为教学语言要大声才能集中学生的留意力,每一句话都要讲究抑扬抑扬才能体现语言的魅力。结果一堂课还没有结束,学生就会出现烦躁情绪。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策略

1.创设伙伴式心理环境,使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成为可能

新课程标准夸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介入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进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同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同等中的首席”。我们要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双方合作的活动。关爱生命,在教学中充分熟悉到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他们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尊严、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摒弃居高临下、以势压人、唯我独尊的家长作风,与学生互相尊重、同等相处,把学生视为“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保持一种自我本身也“待教育”的心态,真诚地接纳学生,以同等对话者的态势融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索、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观念。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敢于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变学生“只听不说”为“既听又说”。教师应做到以下一些:
(1)教师应精心锤炼自己的教学讲解语言,使其正确、清楚、生动。要没有语病,减少“口头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明了地阐述教学内容,并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可将自己课堂中所使用的所有用语写在备课本上,反复斟酌,精心打磨,去掉无效用语,提高语言的正确性。此外,要对课堂的走向有充分的猜测,做出多种预案,推动教学论文课堂天生,使教师面对变化的课堂,能充分发挥教学聪明。
(2)教师要对课堂准备提出的不足进行筛选,使所提不足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减少提问的随意性以及无作用的提问,同时要留意制约教学论文提问的频率和节奏。教师的课堂不足要富有启发性,能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接近学生最近进展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陈涉世家》时提出了这样一个不足:卜者为什么能“知其旨意”?这个不足在教科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但学生经过思索可以答出,属于“跳一跳”就可以回答的不足。不足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认真探讨自己的评价语言,使其正确得当、丰富、恰如其分且具有针对性。如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得出《我的叔叔于勒》的主旨是批判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爱慕虚荣、唯利是图”的结论,教师用了三句话加以评价:“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第一个评价是对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赞赏,第二个评价是对学生积极思索的肯定,第三个评价则揭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这三句话既有肯定,又恰当地提出了不足,具有针对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布满真诚与宽容,让学生在评价中充分地熟悉自我、进展自我、超越自我,发挥评价语言在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学习和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中的作用。

2.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课堂布满美的享受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何谓精致?它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说有“四美”:音美,要讲普通话;意美,要做到正确美、简洁美、生动美;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究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字字珠玑,句句似诗,出口成章,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由于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天生的资源随时调整自己预设的语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口语’,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那么,怎样做到语言的精致呢?
(1)语言要幽默。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幽默的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愈显重要。心理学探讨也表明,一个人的情绪、思维在不同状态下,接受新事物的快慢会不一样。当人们的情绪、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时,接受新事物就快,反之则慢。假如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语气要抑扬抑扬。教学语言的美感不仅体现在叙述时的声调、速度和节奏上,即语言应有层次、有轻重缓急、有抑扬抑扬,更体现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以而选择适当的句式、组织生动的语汇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上,即教师应善于把无声的教材描摹成布满美感的、有声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留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是非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抑扬,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动听,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上风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3)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而激发学生大脑产生兴奋,多种感官协同介入,积极活动。教学中,教师若能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提供一些思索不足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讨解答不足的策略,以而获得知识,则必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在教学《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园景色的段落时,在先讲解了作者在景色描写时运用的各种手法(以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刻画;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熟悉的一个池塘当堂模仿写一个片断。“请闭上眼,让那些美丽的景象在自己脑海里浮现。以空中慢慢地向下看……池塘边有什么?……水面上有什么?……水边有什么?……水里又有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些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结果大部分同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出色的描写。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给予必要的语言启发,既可使学生获得知识,进展思维,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勤于思索、勇于探讨的良好习惯,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4)语言要妙趣横生。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语言能扣人心弦。比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以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朗读起来,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
(5)语言还应当规范、鲜明、洗炼、正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俏皮话、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双关语、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以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责任编辑:冯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