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4302 浏览:1125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索,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熟悉和做法。

一、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讨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不足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考起试来成绩总是不好。究其理由,就是他们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运用。而要对所学课文真正有所理解,就必须学会质疑。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因此,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出若干个有一定深度、循序渐进的不足,让学生围绕这些不足有的放矢地研读课文。
但刚一开始,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质疑。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不足上,而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之中大胆质疑,并且创造条件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有些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读了一晃而过,不觉得有什么不足,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轻易产生疑问之处。教师可在这些地方设疑,让学生于无疑处发现蕴藏的“真金”,以达到一通百通的目的。再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一般来说,教师的熟悉水平当然远在学生之上,但也难免“千虑一失”,尤其是教读文学作品。教师应像魏书生那样放下架子,让学生踊跃质疑、辩论,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而不应拘泥于教参上的一家之言。
例如,我在教《哨子》时,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自读课文后,就已经明白了作者的观点,但有个同学却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作者小时候固然花了很多钱,但却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欢快,他有什么错呢?有些守财奴固然节省了大量的钱,可他欢快吗?”一番话,启发我决心在班上让学生分正方(课文的观点)、反方(那位同学的观点)展开讨论,结果却引出了“欢快的含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联系”等话题,最后虽以正方为胜,但学生“惟书”“惟师”的心理有了动摇,以而培养了学生的求异能力。

二、留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策略,具有大胆革新教学论文、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点,因此很有可能以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灵感。我们的语文教学平时无论是讲课、作文还是考试,都限定在统一的范围、统一的答案、统一的题目中思索,要转变这种思维定势,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我努力激励学生革新教学论文,准备写哪一方面的内容,就围绕这一方面的内容多出几个题目,学生也围绕这一方面的内容写作。例如,有一次让学生练习写父母子女之间的联系、师生之间的联系和同学之间的联系这类题目,有几个学生拟定的题目很新奇,如《深深的父爱》《沟通需要理解》《心灵的那扇窗》等。我以为题目有创意,就大力表扬,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大胆写下去,结果有些同学的文章不仅题目拟得好,内容写得也好,并且感情表达得真实、丰富、细腻。对于学生有创意的语句,我批改时就摘录下来,讲评时念给学生听。又如,学习完诗歌单元后我让学生学习写诗歌,其中有一个题目是《星星》。周晓阳同学在诗中写道:“在无际的夜幕上,闪耀着无数颗明亮的星星,其中牛郎星、织女星特别耀眼,神秘地挂在夜空中……”在诗的最后作者写道:“我们将乘坐‘神舟’去发现新的地球。”这最后一句作者写得多么有创意呀!把“神舟五号”穿越太空写进了诗,这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齐筑博同学在《星星》这首诗中写道:“夏夜的星星亮晶晶,像一个个游子眨巴着眼睛,我们可以想到游子盼回家时望眼欲穿的心情。”在诗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夜深了,我要去睡了,又看了星星一眼,远方的游子啊,你快些回来吧,快回到母亲的怀抱吧!”对于这些在内容、语言方面有革新教学论文的作文,我予以大力表扬和鼓励,肯定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实施化教学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就是教学要有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既紧张又愉快的学习环境。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过多地夸大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学上搞一言堂,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心情很压抑,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尽量以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索,做到学有所思,读有所得。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与学生、同等地交流思想,讨论不足,鼓励学生反驳和补充教师的意见。对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靠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联系,依靠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转变为导,以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责编海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