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型语文教学法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3963 浏览:130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最近,谈及中学语文教改的文章不断见诸报端。针对中学语文教学,很多教师反映了不少不足,态度是诚恳的,反映的不足也是客观的。面对有着的诸多不足,有的教师急功近利,有的教师标新创新,出现了一系列偏离语文教育功能目的的现象,走入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误区。有的片面夸大语文的识字性,把语文课上成识字课;有的单独重视语文的文学性,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有的过分夸大语文的思想性,把语文课上成德育课,有的教师偏面夸大语文的社会性,把语文课上成社会课,等等。然而,笔者以为,语文课既不是单纯的识字课、文学课,也非偏面的德育课、社会课,而是这些课型内涵与外延的有机统一。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任何偏离其功能目的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那么,是不是这些课型的机械叠加和混合呢?非也。以语文教学的“本体论”、“认知论”可知,语文的个体特质,是语言文化教育,具体说来是语言教育、文学教育、交际能力的教育。由此,笔者以为语文课是一种集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社会性于一体的一门课程,它既不是各种课型的单

一、也不是所有课型的机械混合,而是这些课型的有机组合。

既然这样,是不是每节课都上成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课呢?亦不是。由“目标教学”的论述可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应有所侧重:一节课或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或以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主;是以浅析作品的艺术特点为主;还是以浅析思想内容,德育教育为主,这要看教学的内容来定,而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传授、练习学生,则由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目标应主次分明,集中有序,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堂课练习有素,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由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守旧呆板的误区,步入了多课型语文教学的新路;摆脱语文教学“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走向语文教学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番探讨,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1讲析课
目前,课堂教学还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大部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仍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把课堂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方式。然而,程式化、刻板化的教学方式困扰着很多地方的教学。解词、分段、概括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结写作特点,这几乎成了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秘诀。那么,如何走出这样的误区呢?且看生动活泼的讲析课。
所谓讲析课,即依据课程标准、紧靠教材、凭借讲析课文、练习写作、练习巩固、尝试运用等形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课程教学形式。具体包括感知课、生发课、巩固课、写作课、尝试课等五种课型。
(1)感知课,即指学生在教师创造情景,提问促思,启发点拨下,感知教学内容,进而理解教学内容的课型。是讲析的开端,是知识或能力的内化阶段。
(2)生发课,即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生发感想、熟悉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印证或纠正的课型,是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能力的外化阶段。
(3)巩固课,即教师引导学生把学习成果通过练习运用而得到巩固的课型。
(4)尝试课,即教师给学生创设相关情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所具能力去尝试解决不足的课型。
(5)写作课,即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而运用于写作的课型。
讲析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着很大区别:
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对文章的条分缕析上,以而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讲析课则主张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双向交流和发扬教学,注重练习学生的发散思维,以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在具体操纵方式上,传统课堂教学听记与思索相脱离,走进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误区,而讲析课则采用以问答式和启发式为主的情景教学方式,推动教学论文使学生积极思索、踊跃探讨。
其次,传统课堂教学“两耳不闻天下事”,只局限于教材内容,“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讲析课则把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艺术处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使学生延伸到生活中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讲析课与生活相联系,与课外相衔接,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内涵,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生活本质的熟悉,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对情感文化的感悟,进而学会运用知识能力反映生活。笔者在讲析《中国石拱桥》中的赵州桥时,联系家乡的蔡营石桥,相互比较(二者构造均为大小拱相配),得出二者制造原理都很科学,只是前者规模较大,历史久远,后者数据较小,历史较近的结论。课外,笔者又带领全班学生实地丈量了蔡营石桥。同学们一个个兴致勃勃,找点、画线、丈量、作图宛然一个个小桥梁专家。作文课上,我们又愉快地写作了《蔡营石桥》一文。这样,学生乐学,教师易教,而且使同学们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知识,学会了通过实地考察,正确获取事物数据的本领。
再次,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运用。讲析课通过实践运用,既培养了语言运用的能力,又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感到成功的喜悦、情感的真实。
最后,传统课堂教学墨守成规,不注重新策略的吸纳和引进,以孔子办学以来,固守了几千年,而讲析课则注重具体教法的更新,凡是成功的教学策略论述,它都兼收并蓄,并推陈出新。
2文学鉴赏课
在母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适量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定的文学成分对此有积极的作用。文学艺术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既有语言的一面,也有艺术的一面。学习语言,文学作品则是运用语言的典范;激发兴趣,提高艺术鉴赏力,增强审美意识,欣赏文学作品则是最有效的途径。正由于如此,教材中才设置了一系列文学作品,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需求,为此,笔者开辟了文学鉴赏课。
所谓文学鉴赏课,即通过感知文学作品,达到学习语言文化知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增加知识目的的教学课程类型。
文学鉴赏课与阅读教学有着着很大区别:
首先,阅读教学内容较少,阅读面和阅读时间狭窄,除课内阅读课文和课外阅读教学材料之外,几乎不再扩展,而文学鉴赏课则包括所有的又一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学的长河,异彩纷呈,光艳夺目,有的博大精深,有的情趣横生,有的深沉悲凉,有的婉转蕴藉,浩如烟海,魅力无穷,把学生带入美妙、神奇、多彩的世界。
其次,阅读教学重形式、轻内容,把活生生的文章肢解开来,做成了呆板、乏味的文字游戏,有形式主义的倾向,而文学鉴赏课则把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学习语言,增加艺术鉴赏力的终极目的。
最后,阅读教学形式单一,多采用课堂教学形式;而文学鉴赏课则多种多样,可以由老师声情并茂的读,学生听、记,也可以由媒体代替老师,学生收听、收视、上网、摘抄各种文学作品。前者要求对具体文章的理解求同,以而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后者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读书、收听、收看,也可以自由的去理解、去再造,以而让学生走进了自由梦幻的天堂。
文学鉴赏课与阅读教学也有联系。阅读教材的编排具有科学性、有序性和严密性,文学鉴赏课与其联系起来推动教学论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体知识、了解作家作品、提高写作能力。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假如我们给学生再找一些他的其它散文,对于了解朱自清散文的风格、特点就会更进一步。同学们在学习议论文时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假如选摘一些比较有实际作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文艺性杂文则使他们兴趣顿生。
3社会课
大千世界,异彩纷呈。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作为舞台的一角色,必须走上舞台表演出色的节目,以社会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实践出真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些来自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更生动、更形象、更具实践作用。
学校作用的社会课并非真正脱离学校的维系,而是与学校教育有密切联系和相同目的的教育教学方式,包括社团活动和社会调查。
广义的社团活动就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相同志趣人介入的群体活动。学校教育中的社团活动包括少先队、共青团、文学社、学生会等团体组织的各种活动。社团活动中组织的与语文有关的活动,比如文学社、读书会、写诗会、小电台等等,才是语文教学作用上的社团活动。
适当地开展文学社团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校园生活,在集体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能力。对此,笔者在所属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笔者指导学生组织的“梦雪”文学社,开展阅读、写作、投稿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明显。
所谓社会调查就是指配合课堂教学,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由教师组织的有一定调查目的的调查活动。
社会调查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来自生活的活生生的知识为写作提供素材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实践表明,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积极介入,丰富了校园生活。
以上笔者的浅见,且算作向素质教育挪步的一点尝试。“三课型语文教学法”是一种源于语文教育功能又终极回归到语文教育功能的新生事物,像一位刚刚坠地的婴儿,等待着众多关心支持语文教育的同仁们的爱抚。在论述和实践上,一定有着着很多浅薄和谬误。笔者恳请同仁们赐教,惟愿共同想办法,作探讨,走出语文教育的新路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