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8877 浏览:338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任何的教育革新教学论文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要深化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以教学为中心的框架,以学生进展为本,激活学生主体,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介入学习探究过程,挖掘其潜能,以而发现不足,揭示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使课堂活起来,效率高起来。

一、“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的含义

“自主”的实质是在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自主的能动作用。引导学生为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我实现的能动气力,获得自我进展的最佳效果。使其具有自觉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探究”是人生来具有的一种好奇的倾向,促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理由。它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夸大学生的自我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是亲身去探讨不足的结论和规律。

二、“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的操纵程序

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坚信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想法弄清这些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探讨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搜集资料,教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策略和养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倡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它的具体操纵程序如下:

1.启发诱导,创设情境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易感染和可塑性大的心理特点,以教材实际出发,遵循教学需要。通过录像、大屏幕投影,模拟表演或教师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等,给学生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并以情境作为话题,提出不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开拓思维,自主尝试

这一环节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要求,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艺教学论文,独立阅读、思索、批划、发现的过程,以获得知识、发现不足、提高能力。
本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自学中领悟发现。要保证充足的自读时间,让学生有目标的读,边读边思,使学生在感知课文语言的过程中,练习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教学阅读文章时,我指导学生奏好以下“三步曲”: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点点画画,记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然后精读课文,自释疑难,感受课文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他们通过自己读书、尝试、解决了一部分不足,但同时也会发现新的疑问。教师就要让学生做好记号,进一步探究。

3.质疑感悟,探究发现

布鲁纳夸大:探究是教学的生命线。因此,教师不要去代替学生学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探究发现”是学生在自己设疑的基础上把不足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不足去研读、体味、探究、发现、尝试着自己去解决不足。整个探究过程注重让学生在自读中思索,在小组中研讨,在课堂中交流,教师适时激趣,把学生思维推向积极状态。
小学教材中往往每篇课文都有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句,作为教师要善于捉住这些词句来引导学生提出对全堂课起统率作用的、富有感染力的不足,也可以以语言文字、段篇结构、写作策略等进行质疑。如听一位教师教学《赤壁之战》时针对:“为什么要选一个东熏风很急的日子”这个不足,在个人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生甲(边画边说):“曹军在北岸,东吴兵在南岸,选个东熏风很急的日子,正好可以趁风行船,火烧曹船。”生乙:“风浪大,曹军不轻易看清。”生丙:“火被大风一吹,会越烧越旺。”生丁:“大火被风一吹。烧到岸上,使岸上的兵营也烧起来。”这样互启互解,增强了探讨探讨的气氛。

4.归纳总结,拓宽延伸

这个环节的操纵要点是:巩固所学知识,总结学习策略,拓宽思维,灵活运用的过程,通过综合操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能力强弱的不同,可以让学存活疑,到课外去探讨,使学习过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也可以针对某一不足,以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索、想象,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不足的多种策略。

三、“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的对策

1.精讲多思,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教材的安排必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总有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能探究出结论或能弄懂。课堂的教学要避免教师对课文内容过多冗长的浅析,或“满堂问”或“满堂灌”,应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讨论、交流,真正做到不足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揭示,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一位老师执教《小珊迪》一文,品读第1~8自然段时,他先让学生找哪些句子是围绕“纠缠”在写,避免了单纯的字面理解和一味地通过讲解来了解故事情节。由此学生纷纷找出了“先生,请买盒火柴吧?”“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四次反映“纠缠”的话,这不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理解了何为“纠缠”,更深刻地感悟到了当时小珊迪“纠缠”“我”时的心态和所处的环境。
所以说,课堂教学应删除大量的教师不必要的讲解,应相信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有自由进展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地进展。

2.引而不牵,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基本能力;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全面进展,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地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于是,课堂真正变成了学堂,学天生了名副实在的学习主人,他们不再以听讲、记录为主业,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学习,自得自悟,教师也不再是讲师而成了教练,他们引导学生学习,但又“导而不牵”。他们随时给学生指点,但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的读、写、说、议、思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活动,而又不乏教师的相机诱导,如上海一位老师在执教低年级的课文《三个谜语》进行练习时,她出示了三个谜语,分别让每一个学生选择其一进行练说,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懂法、用法,小组内进行读、说、补充、再读,揭示了事物的属性,以而理解谜面与答案的联系,很快学生就能悟出谜语的答案。
如何学习,发挥出学生自己的心力,这是教师应该探讨的一门课题。它要求教师根据教材,指导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启发学生动脑思索,让学生初步感知探究策略,既要留意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又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学法迁移达到拓展深化的目的。

3.鼓励为主,传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要着力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他们积极思维,进展独特见解。无论是在个体介入、群体讨论,还是全体交流中,把只要能当众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够向教师质疑的,都视为学习心理素质的一个奔腾,予以表扬。对于学生的反馈交流要认真聆听,适当调控,不要随便打断或中止。对一时有疙瘩的学生不要一棍子打死,应加以鼓励“没联系”,对回答出错的学生同样加以肯定:“你能勇敢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真不错!即使说错了,这总比不动脑筋不举手好吧!”这些都会大大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发言的积极性。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安排。教师不仅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介入交流,改单向性学习为多向性学习、互动性学习,在交流中让学生主动阐述、质疑、补充、纠错,在互动中展现自我风采,磨炼思想,锻炼各种语文能力,做到百家争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