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31105 浏览:1438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和心理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差别,解决这一不足,可以采取培养关键的学校能力,弥补缺失的亲情,关注情绪波动,发挥同伴交往的推动作用,提升儿童的自尊和内控归因风格等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体现教育对策
1006-9682(2012)08-0046-02
【Abstract】Compared with ordinary children, parents-absent children 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character and mentality. For solve the problem, we can take actions that cultivating key school ability, making up parents affec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ir emotion, exerting peer relation effect, developing children self-respect and attribution style.
【Key words】Parents-absent childrenMentalityEducation strategies
贵州是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有3900万人口,其中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的4.41%,占本省儿童总数的9.5%。[1]贵州省留守儿童的数量较多,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进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不足之一。
留守儿童的主要特点是父母亲情相对缺失,日常生活中缺少成人的指导和教育,放任较多,容易产生多种不足。当前对留守儿童的探讨,主要涉及监护与教育保障等存活进展不足,以及情绪与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不足。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体现

多数探讨认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相比,在诸多方面没有非留守儿童进展的好,主要有以下心理特点:
1.留守儿童在心理制约源和社会适应性上处于显著的劣势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进展方面,留守儿童也显著差于非留守儿童。[1]
2.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孤独感强。
他们遇到麻烦后无助感较强,缺乏父母支持和有效指导,难以形成有效的不足解决技能,应对压力的效能感降低。
3.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力,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
4.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5.进入初中教育阶段后,留守儿童在校率急剧下降。
有探讨浅析了留守儿童在校率,发现进入初中教育阶段后,留守儿童在校率急剧下降,他们在完成初中教育方面有着比较显著的不足。[3]
有人指出,已有探讨过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消极方面,也曾有过留守经历并且进展的较好的大学生,他们的主要体现为:接受贫穷的近况,把贫困看成是一种磨练,并保持了对留守经历的积极认知;一般成就动机都较强;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定向并且意志坚强;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善于学习;能够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4]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的不足,应该有一个综合的案例,要发挥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目前,作为学校层面能够做好的事情,具体来说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关键的学校能力
关键的学校能力由学业技能和学校存活技能组成。优秀的学业能力,包括语文、数学、写作等方面的成绩,在获取学生的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对学生进展基本的学业能力非常重要。这些技能包括在教室里有适当行为体现,与他人形成积极联系、进展友谊、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对同伴压力的果断与抵制,以及与成人联系的协调。如果缺乏这些实质性的技能,青少年就容易发生高危不足行为。[5]
2.弥补缺失的亲情
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面对的最现实的不足,也是造成留守儿童诸多不足的主要因素。加强亲情缺失型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应以真诚的关爱为基础,帮助留守儿童弥补缺失的亲情,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一是学会宣泄心中压抑的感情。老师要鼓励他们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来表达、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还可以组织他们在一起讨论和交流在遇到不足时自己的感受及采取的解决不足的办法,可以增进交流并给其他人提供经验。二是搭建亲子沟通的平台。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在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在规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语音或视频交流,让他们看到父母的样子、听到父母的声音不再是奢侈,这是弥补亲情缺失的重要途径。
3.关注情绪波动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绪稳定。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深受焦虑和压力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情绪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探讨表明,放松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疲劳、避开对压力的负面反应、减轻焦虑、改善社会技能及人际联系、增强自我肯定,有助于减缓抑郁,提升自尊。视觉想象既可以用来减轻压力、增进舒适度、动员各部分肌肉群、提示放松的反映情境。也可以帮助儿童或青少年应对困难、学习任务,以及进展自我制约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放松疗法和积极想象法。
4.发挥同伴交往的推动作用
与他人的交往情况在人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也是更有效的生活技能训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积极的反应以及同伴的接受有助于儿童形成友好且积极的人际联系,这对于社会生活中幸福感的建立非常重要。推动沟通技能的建立包括提供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训练、建立健康的友谊、避开误解、进展长期的友爱联系等。可以开展果断性训练,设定限制训练和自我接纳训练等。同伴之间经常会进行一些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等,还能帮助他们缓解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带来的自卑心理与焦虑情绪。
5.提升儿童的自尊和内控归因风格
留守儿童更可能具有消极的自我概念和低自尊,通常归因偏见会影响他们的知觉和自我知觉。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提供调整归因偏见的干预。一是社会性不足的旧解决办法,让儿童学习在行动前考虑结果,列出应对各种不足的可能的解决方式,鼓励他们衡量赞成和反对各种选择的理由,并作出最后的决定。二是基于埃利斯(Ellis,1962,1985,1996)、贝克(Beck,1976)和塞利格曼(Seligman,1990)的论述来调整认知,使儿童能够识别消极的观念,并通过权衡支持的和反对的证据,对这些观念进行评估,使他们能够建立更切实际、更乐观的替代性解释。
留守儿童的成长联系到千万个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到留守儿童的未来。其心理健康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针对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策,真正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不足是每位教育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娜.农村留守儿童探讨[D].贵州大学,2008
2 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进展与教育不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3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探讨综述[J].人口学刊,2006(3):62~65
4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质性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91~94
5 麦克沃特等著.危机中的青少年(寇彧等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