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标挖掘语文新课标精髓,探索教学有效性方向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12600 浏览:488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课堂有效性”,培养初中学生自觉而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以及博闻强记而又能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是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谈论的话题。同时,也是《语文新课标》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如果单一地靠教师的死压硬灌,精讲多练,不仅事倍功半,结果也会适得其反,毫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新课标给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但也提出了挑战。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618jyw.com
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这些成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效地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针对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初中学生的多样性、课堂教学的短时性,要提高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有效性,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时”施教,对症下药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初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成三个段,并根据每阶段的特征,进行相应的教学计划的调整:
1、七年级的学生,心理处于儿童向少年转变的过渡期,还受到小学阶段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科单一性的影响。既有升入初中后的新鲜感和自豪感,又有懵懂少年的自立性格。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做好这一阶段的引导,要从小学活动多样性和学科单一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中,抓住学生的情趣与爱好,引导学生从小学以形象直观性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过渡到初中以自觉、抽象性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
2、初中的八年级,是学生的初中学生生活的成型期和思想认识的分化期。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意识行为的变化,合理加以引导,最大可能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转型期的“定型”工作。
3、九年级的学生心理逐渐趋于成熟,认识逐渐全面,对自己的前途开始考虑。大部分学生会结合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在升学与择业方面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而且能在父母和教师的帮助下朝自己的既定目标努力;但也有部分学生信心不坚定,意志不坚强,学习的积极性受情绪影响很大,在克服学习困难上有可能摇摆不定,这种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热情鼓励和细心帮助。

二、夯基固本,先死后活

识记类的语文知识应引导学生灵活地理解记忆,如,词句、篇章。这是学生创新的工具和土壤,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是人们认识事物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如果一味地活动、创新、发明,而忽略相应的严谨、积累、模仿,那种创新发展只是一潭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果只会让学生陷入耽于幻想而不务实际的误区。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种“做中学、思导行”的观点是深受人们认可的。

三、广采博览,终身学习

学生的阅读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综合的跨学科性,在课堂教学和阅读中肯定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语文教师不能是只会读书写字的师傅,更不应该是一个督促学生做作业看书的“监工”,而应是一个能够启迪思维的导师、一个学生人格发展的标杆、一盏指引学生正确前进的明灯。从“学高为师”的古训来看,教师也应该在知识的广博方面有所发展。在二十一世纪,“终身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主流,作为这个时代的语文教师,更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

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会学习,要知道“生活处处是知识”。关键是学生怎样对待生活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兴趣和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新课标》对此作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语文素养、甄别知识的能力、合理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