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探究提问,应引起学生探究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23735 浏览:1080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 ”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 键 词】 探究;有疑;难易适度;启发性;创造性思维

一、问在有疑之处

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 对于那些司空见惯、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教师要通过演示或实验在“无疑”之处设疑. 在这些地方一经提出问题,学生就会觉得大有搞清楚的必要,从而激起探究的热情.
如教学“循环小数”:当学生知道了什么样的数是循环小数,并为此而兴奋不已时,我问“这些循环小数的家在哪?”它“生于”什么地方?在什么位置站起来?
生1:“不知道”.
生2:“除法里”.
学生欣喜地发现,循环小数“生于”除法,在商的位置站起来.
学生并能笑着指出哪些是纯循环小数,哪些是混循环小数,这时孩子们显得非常得意.
通过计算,学生再次欣喜地发现一道道靓丽的循环小数的风景线,体悟到数学规律的美.
教师的提问,层层设疑,激活思维,不断掀起,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 教师巧妙地引出故事,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知识一往情深的志趣.

二、问题要难易适度

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 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有效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

三、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问题具有启发性呢?

1. 可设置情境,它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融于一体,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如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 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2.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为理解新知做了铺垫. 例如,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一天,天气特别炎热. 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 不大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 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 ”八戒听了不高兴了. 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 ”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 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问题设计,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 设置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的问题

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等等. 教师如果能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

4. 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另一类是解答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它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纵向. 横向或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造,灵活地运用. 这也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课堂提问,唯有有的放矢,才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 只有设计出引起学生探究的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算理法则.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思维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