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实践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论述与实践生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5552 浏览:15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课程开发是整个教育过程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不同的开发模式有时会影响到课程的质量,继而影响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完满实现。我院对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课程开发体系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 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理论;实践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职业越来越综合已是大势所趋,现代职业所要求的智能结构已经大大跨越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其中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成为许多职业活动和事业发展的共同基础,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基本素质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劳动者应掌握不同职业都需要的通用本领,即所谓宽基础的职业智能结构。
我院自1999年成立以来,以综合职业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对高职教育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的理论探索

1.综合职业能力观

二十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能力本位教育在北美地区兴起时,提倡注重任务技能,注重技能目标行为化的能力观,特别强调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操作技能,以求通过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使毕业生能迅速上岗操作。综合职业能力观中的“能力”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素质要素的整合,是将一般素质与一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相联系的一种广义的概念。

2.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

(1)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职业能力本位是将课程目标,指向充满生机的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所要发生的变化,用能力指标来反映这些变化。
(2)以“企业专家导向”为教育导向。综合职业能力本位课程开发主要是由产业界的权威代表来做出决策,只有产业界代
表才最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于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有一定的教育专家参与,以便加深对各源于:论文写法www.618jyw.com
项能力的理解。

3.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原则

(1)课程内容的选择。华东师大职教所石伟平教授在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国际比较时选取三个维度作为比较分析的框架: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课程的理论深度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程度。“所谓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指高职的课程内容与所对应的工作要求之间达成的吻合度;课程的理论深度指理论课程在内容上是偏向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理论;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度指高职课程中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程度。”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要牢牢把握好这三个维度。
(2)课程组织的方式。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进行的高职教育课程结构在构建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组织课程,而采用综合化、模块化的课程组织手段。所谓课程综合化、模块化就是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结构模式,对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按“模块”构建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我院在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其实践推广的可行性及其规律,坚持渐进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系统性原则,点、线、面多种改革形式相结合,形成了阶梯式的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开发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为我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

1.课程实施方案

组建了由专家和业内行家组成的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由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宽基础、强素质”原则,适当加大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使之占总课时的比例约为50-60%;本着素质全面性原则,增加了选修课的比重,规定各专业学生除了选修专业选修课(4—30个学分)外,还必须跨专业选修课程(2—8个学分);本着实践性原则,增加实践课程,提高专业技能课程中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约为4:6);本着创新性的原则,引入了由语言表达、外语口语、计算机操作、团队协作等模块组成的《职业综合能力》课程改革方案。

2.实践课程创新

鉴于学生一般已具有一定的本专业领域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项目化”方式运作,创新了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
(1)实践形式系列化——在实践教学中,除了抓好课程见习、技能实训、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等常规实践环节外,还实施了系列化的实践方案:如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了“暑期创业计划设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景观(展馆)设计投标”(艺术设计专业)等专项实践活动;组织跨专业小组或团队对外承担实践项目(如承接网站建设项目);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活动开展了形式各异的旨在增强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团队训练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实训——就业”实践模式等等。
(2)实践内容项目化——“项目化方案”是我院为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而进行的重大改革举措之一,是根据课程(专业)、职业岗位或具体实践活动要求确定实践内容,以“项目包”的形式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
(3)实践基地多样化——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共建了几十家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新建和改造了15间专业实验室、专业技能实训室和研发室等。在校内外实践基地中,既有每年都稳定接受学生或教师定期实习的紧密型基地,也有根据生产需要选择优秀学生参与具体项目实践的松散型基地;既有能接受多专业学生实践的大型企业,也有仅能接受一个专业学生实践的中小企业;既有主要用于专业实践教学(如计算机房)或专业实训(如非线性编辑实训)的专用场所,也有具备了部分产学研功能的生产—研发实验室(如软件研发实验室)。

3.第二课堂开发

(1)创建活动平台,展示技能风采——重视在学生中加强“重技能、强技能”的思想教育,努力营造“重技能、强技能”的学习氛围,并注意创造条件为学生多渠道展示专业技能风采搭建平台:每年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并积极组队参加全校性的各种竞赛活动,全面检验、展示各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为个人或团队参加省级、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提供指导和帮助;聘请业务强、技能精的学生协助组织、指导专科学生专业实训工作等。
(2)倡导自我服务,激发素质提升——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放手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各种社团活动,使他们在“在活动中磨砺,在活动中提升”。
(3)活跃文化生活,促进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课余文化生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几年来,我院一直以学生为骨干承办院刊《高职团学窗》,鼓励学生创办年级文学刊物,营造人文氛围,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院团委、学生会和年级团总支、学生分会经常结合专业、年级特点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活动,活跃课余文化生活,并积极参加各级文体竞赛活动,成绩斐然。
参考文献:
谭移民,钱景舫.论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1,2.
孟宪平等.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J].职教论坛,2003,10.
[3]李志峰,孟庆廉.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高职“1+X”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5.
[4]张晓东.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2,3.
[5]高恒山.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其结构改革[J].职教论坛,1997,5.
[6]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1999,7.
[7]邓泽民编著.CBE理论与在中国职教中的实践[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