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26391 浏览:1199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练习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我们以大纲的要求中应该明白,语文教学肩负着双重的教学任务,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学天生绩低、思想品德内容有限为借口,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陷入了语文教学的误区。
1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伟大的祖国事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具有高度聪明和创造性的民族,中华民族具有爱国的光荣传统,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小学教材中编入了很多课文,如第七册课文《颐和园》,作者在课文里着重先容颐和园独具一格的秀丽风光和富有我国民族特点的建筑,以课文中,作者写长廓间间不同的五彩画,万寿山下金碧辉煌的殿以及昆明湖十七孔桥姿态不一、形态各异的桥栏、狮子等,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艺术的巧妙。又如第十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描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一路上,及在外洞、内洞的所见所闻;赞美了祖国的山水美。这些课文都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点。因此,在教学时,以课本为依据,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以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总之,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而育人的关键不足是首先解决人的思想不足。小学生正处在童年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正在形成。教材的很多内容是通过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形象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做有用于人民的人。《》是拾金不昧的典范,它是一篇写实的记叙文,记叙了山东省某山村一个姓魏的姑娘在地里干活,意外拾到一颗珍贵的,回忆往事后,使她打定主意把这件稀世之宝献给国家。当学生读到“人们仿佛同时看到两颗,两件无价之宝”时,要捉住这句话来浅析。以语法上,让学生首先懂得这句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句话为什么这样比喻,那就是姑娘那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就象那样闪闪发光,这种精神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这样,同学们被课文中姑娘拾金不昧的精神所感动、以中受到教育,懂得做人应有高尚的情操。
3对学生进行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现在的小学生是未来2l世纪的接班人。21世纪是高科技、人才竞争的社会。他们只有掌握高深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以小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肯动脑筋、勤学好问、独立思索、勇于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如第九册课文《水晶宫的秘密》,这是勘探一号“石油”勘探船开发海底石油的童话故事。教学时,要捉住喇叭筒的讲话和水晶宫的居民活动,向学生先容海底石油情况,教育学生学好文化,用科学为祖国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建设祖国光辉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学习。
4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随着革新教学论文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以及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加,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只求学习好,不让他们参加必要的劳动。造成很多孩子缺乏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生活的自理能力很低。针对这一情况,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如四年级课文《劳动最有滋味》一文,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课文,我们在教学时,要捉住作者在劳动中的感受,让学生品味、理解、熟悉劳动最光荣,劳动能创造一切。正如第九册课文《大理石街》一文中最后一句的中心句说的那样,美是人们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教育学生以小树立劳动观点,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时,在劳动中也锻炼了自己。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每一课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实际,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的每一课之中,使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又接受了思想品德教育,做既教书又育人,努力推动教学论文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说教到渗透的转变,为培养出祖国更多的合格人才作贡献,让我们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