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批评也能充满关爱

更新时间:2024-03-30 点赞:20515 浏览:9434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孔子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并怕,改之即可。改的是认识到的错误,这就反思或接受别人的提醒。对于小学生而言,反思固然不易,接受别人的提醒又何尝?
小学生虽小,但已有自尊心和虚荣心,喜欢听赞扬话,听好话。对于身心成长的小学生而言,总要经过几次“脱胎换骨”才能丢掉那些坏习惯,以而健康地成长。这就面对两个理由:其一,如何对待批评;其二,如何批评。小学生在受到批评时,不外乎有三种体现:一是不愿意听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急于找借口为辩解;二是反感,老师有意找茬,产生对立情绪;三是遭遇批评后,情绪低落,无精打采。体现,虽有其自身特点的流露,但教师的批评动机、说话口气、方式策略教学论文也在上影响着小学生的接受。
有说法叫:“爱之愈深,责之愈切”。,批评总归让人有些不快,要让学生听得进去,并接受忠告而改之,教师就要调整心态,不同的和场合,灵活的批评方式,让批评交流、引导、进步的平台。诚如是,谁能说批评艺术?谁能说批评特殊的关爱?

一、 寓理于情,尊重中有关爱

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有个小女孩把小狗带进了一家“严禁携带小狗入内”的商场。当她上了二楼时,才墙上的警示,可小狗已没处可藏,她一边紧搂着小狗,一边看着迎面走来的商场保安,等待着想象“”。不料保安生气,还笑眯眯地摸了摸小狗的头,说:“亲爱的小狗,你怎么糊涂了?这儿是不准带小女孩进来的,但既然来了也不难为你了,请离开时别忘了带走你的小姑娘噢!”保安的话,给小女孩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原来批评也是这样的。
这则故事告诉,那面对学生中出现的理由,教师要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迎头痛击,要以退为进,先给予的尊重,把气氛缓和下来,为的沟通留下空间。在尊重的下,情感畅通了,即使是批评,学生也会感到教师有意指责,真心实意地。学校里有位学生,头脑聪明、思维活跃,跟班主任合不来。有一次,老师为了让他回来做值日,竟围着校园逮了一圈,也把他抓回来。这样一位学生,后来老师无意间他爱好摄影,让他参加了摄影小组。他也仿佛找回了自信,学习很,进步也很快。看着他的作品,老师给了如此的评价:“你的摄影作品还蛮有艺术性啊!老师希望你其他也能这样羡慕。”看似恭维的话,却了教师的与尊重,在他身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渐渐地,他开始完成作业了,值日也能尽职尽责,就连上课听讲也认真多了。

二、 情寓理中,信任中有关爱

“理”是让人信服的理由。样的“理”决定样的“情”,德育因人而宜、有的放矢的客观要求。师生双方情感的深化,以根本上说,理能服人,唯有达理才会通情。理达,则思想上的结解开,感情的包袱也放下,学生的觉悟自然会提高。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理对孩子清晰明了的要求,无需跟讲大。譬如下课后,孩子们收拾桌面。只要对孩子说:“同学们,整理好课桌,我知道你们很棒!”就会领会老师的要求。“很棒”又会让孩子欣然去做。
当面对高年级学生时,又得用另一番对策。有个学生翻越学校围墙被老师抓住。他开始不服气,理直气壮地说:“还有好多人,为不抓?”老师回答他的理由,待他慢慢平静下来,用平和的口气问:“别人翻越围墙,算不算错呀?”
答:“当然算错!”
“该不该抓呢?”
“当然该抓!”
“那么,你翻越围墙是算错,不该抓呀?”
“这……可是……”
这时的他已振振有词了。老师单刀直入:“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同样是翻越围墙,抓你没抓他,这不公平,是吗?”学生点点头,脸上的神情缓和多了。老师便用略带遗憾而又诚恳的口气说:“老师一向你是个明理的学生,平时挺上进的,怎么今天不向全班40多个没翻越围墙的学生看齐,却偏跟那些翻越围墙的学生比,太降低品位了?”先扬后抑,几句话说得学生哑口无言,羞愧地低下了头。老师又干脆把讲透:“知道是违纪吗?”学生点点头。老师趁热打铁:“谁都会犯错误,我也一样,年轻人犯错误并怕,可怕的是知错不认错,知错不改错。不知你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的话——‘知错能改比不犯错误更受人尊重’?”……学生心悦诚服了,痛痛快快地认了错。
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当学生犯错时,教师要体谅,还要学会宽容,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可信。当学生在心理上容纳、亲近老师,也就会自愿接受老师的批评。

三、 情理交融,理解中有关爱

于某曾是我教的一名学生,家庭情况不好,父亲身体还算,但好吃懒做,对家里的事不放在心上;有哥哥精神不正常,只能做些力气活,还时常被人辞掉或拖欠工钱;母亲个子不高,可谓是家里的顶梁柱,但也只能是棚里来土里去,不要说积蓄,能维持家庭温饱错了。这样家庭,于某的学习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整天一副漫不经心、满不在乎的样子,好像天塌了也砸不到他似的。有事不请假,请假事,班规、校纪统统与他有缘无份。上课迷糊下课精神,迟到更是常事。容忍的,我曾严厉地批评过,也曾变相体罚过,都只能是一时奏效。后来的一次谈话,我再批评,跟他聊起了家常,以他的哥哥聊到他的父亲;以他的父亲聊到他的家庭;以他的家庭聊到将来的责任。让我想不到的是,他流泪了,是痛哭流涕。以那,他变了,变得我都有些不认识,勤快、守纪、准时。后来他学了汽车维修,如今,已是小有名气,家里盖了新房,也在城里买了楼房,小日子过得满红火。
这件事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明白了,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是情理交融的艺术。一般说来,情感流露由浅转浓,讲理由浅入深。情感相投后才宜讲理,理达时又须情深意长。学生在感情上未接纳老师时,大摆,无疑是对牛弹琴。一旦情感相融时,理未至或不明,就错失教育良机。要坚持理性启迪与情感交流并重,做到情到理至,理至情深,使学生对教育者的要求信服并欣然接受。在说理和批评时,要清晰而委婉,有分寸,尽可能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要学生在情感上对“理”的接受度。在情感流露时,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创造条件使师生双方情感基调合拍,“情投”才会意合;还要及时将学生的情感引导到积极的,引导到于“晓之以理”的轨道上来,停留在情感的圈子里打转转。

四、 知行合一,期待中有关爱

我曾做过调查,92%的学生赞成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乘客让座,让座时,61%的学生表示曾让过。这项调查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非常痛心。以小学生入学的天起,都在着关爱老人、尊敬长辈的话题,每年都在“爱心走千家”、“伸出你的手,让生活更美好”等形式倡导尊老爱幼。活动中学生誓言铿锵,掷地有声,可生活中为何会有如此的尴尬?言行不一的理由,看似微道,一旦被默许,导致道德上的“双重人格”,影响一生。
言行不一,固然有其社会根源,但很值得去反思。事实告诉,脱离了实践的教育,必定教育论文是空洞的说教,教育也就成了徒劳无效的形式主义;把“知”与“行”统一,才能德育中“行”的因素,培养人的。为此,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试图强化实践教育,使知行不一的局面得以改善。规定:小学生实践活动的原则是生活化,以面向学校、家庭、社区的便民、利民服务为形式。还,“知行合一”要做到内外兼修。一,在实践的中,小学生要接受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并转化为个体需求,自愿将这些要求的准则;另一,要将“知”的内容自觉转化为“行”,并多次,使其习惯,产生良好的效果。
批评有法,但无定法。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以尊重、理解、期待学生出发,学生会领悟老师的用意。这样的批评就像一块香皂,它能除去身上的污垢,给人留下的还有清香。的正是这样的批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