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浅谈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注入理由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5069 浏览:145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国际旅游业兴起的今天,文化作为旅游业的灵魂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全文对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旅游英语教学的技艺。
【关键词】旅游英语;教学;文化注入
随着社会的进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游山玩水,而是希望到异地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乐趣。因此,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元素的注入。

一、文化与旅游英语

(一)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信仰、价值、态度、等级、知识、经验,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和。其深层次的信仰、价值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体现在民风习俗、服饰礼仪、婚丧庆典、节日禁忌等活动形式中。这种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性的文化影响已深埋于人们的大脑中,形成集体潜意识。旅游活动不应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相对接,提升旅游活动的内在文化品位,传承历史文化。

(二)旅游英语的特点

旅游以业人员在与外国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常会涉及到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旅游英语既综合了基础英语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时间性、运用性,又既有了旅游英语专业性和与其他基础英语不同的特殊性——专业名词多、知识面宽、词汇量大、口语表达能力强等特点。

二、如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元素

(一)在词汇教学中注入文化元素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根据一些策略教学论文(如音标记忆、联想记忆等策略教学论文)来学习和记忆单词之外,还要引入词汇的文化内涵。“语言词汇是最显著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有着着不对应现象。以语言学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所特有的语言系统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别,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只要求学生熟记词汇的表明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与拼写,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词汇的文化内涵。例如: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等等。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例如:英语中be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词汇空缺,教师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用拼音来表示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更要提供词汇的文化内涵,这样才不至于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时候,使人有云里雾里之感.有了详尽的文化知识导入过程,才能使教学过程变得丰满。

2.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别导致语义不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别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别。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和社会文化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的不对应上。比喻善于表达情感,可使语言形象生动,但由于各民族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比如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owlish,owlishly则用来形容聪明、机敏、严肃。然而在汉语中,很多人认为碰上猫头鹰总是要倒霉,是不详之物。西方人认为bat(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特别是vampire bat(吸血蝙蝠),提起来就令人恐惧。而在汉语中,蝙蝠的形象因“蝠”与“福”同音,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红蝙蝠则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前兆,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

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英汉词语之间差别的绝对性和必定教育论文性正如Bolinger所说:“两种使用不同语言的文化不可能对世界有同样的看法。”特别是那些沿袭已久、约定俗成、具有完整而独特含义的英汉词语,字里行间浸润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很少是对应的,有些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比如美国影片“The First Blood”在中国被译作《第一滴血》,但它实质上却是文化色彩较为浓厚的词语,含义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其确切的汉译为“初战告捷”。同样,汉语也有一些独具民族特点的词语,像“钻空子”、“敲竹杠”、“穿小鞋”、“走过场”等,它们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引导学生学习此类词汇翻译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舍弃表层形式,而选用其在文化信息上相近的词语,尽可能使学生通过词汇的学习掌握其后的文化内涵。

(二)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策略教学论文,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在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教师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话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随时将其变换方位,让学生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进行问路、指路的情景对话。

(三)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例如,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 Curie,Marie Curie.Marie,Mr 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等称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了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如下所示:
姓名①名+姓→如John Wilson
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姓→如Edward Adam Dis
③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id为De
④妇女婚后常随夫姓→如Malie Curie
称谓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 →如Mr wilson(或Mr.John Wilson)
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职称的词不用于称谓一如不说Teacher Wang
③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如Did/或D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 →如’Uncle Tom)

(四)让学生感受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fore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联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别,感受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总之,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英语教学应针对学生的职业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元素的注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英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探讨和完善的阶段,希望在旅游英语教学方面的尝试性探讨能对我国英语教学的进展有所贡献,以进一步完善专业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孙小柯.把“文化”引入旅游英语教学的课堂[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4).
季俊超.旅游业进展与旅游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杨敏.情景教学——旅游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学论文[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