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牵1字而动全诗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2827 浏览:81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每读“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的《咬文嚼字》(人教版必修《语文⑤》第三单元),笔者都会叹服朱光潜先生“一字都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先生对贾岛《题李凝幽居》“推”“敲”两字意境的浅析,直入诗歌之堂奥:古人炼字,“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受先生启发,笔者这里不揣冒昧,对贾诗关涉的“推”“敲”二字略作小议。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云: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复言。
笔者认为,“推”“敲”二字孰优孰劣,是牵一字而动全诗的不足,需以以下几方面阐述:
“幽居”并不冷寂
读诗当以题目入手,诗题中的“幽居”乃全诗之“眼”。朱先生认为“幽居”是“寺”,且是个“冷寂的场合”,恐怕受“草径入荒园”中“荒园”一词影响。笔者查阅《全唐诗》发现,有18首含“荒园”一词,可16首诗中的“荒园”非但不荒,反而充满生趣,如“清露夏天晓,荒园野气通。水禽遥泛雪,池莲迥披红”(韦应物《南园》)、“古屋藏花鸽,荒园聚乱流。无机心便是,何用话归休”(贯休《寄栖一上人》)、“古岸扁舟晚,荒园一径微。鸟啼新果熟,花落故人稀。宿润侵苔甃,斜阳照竹扉。相逢尽乡老,无复话时机”(张祜《晚夏归别业》)等。
当然,不能仅据唐诗中的大多“荒园”富有生趣就证明先生读误。首先,《辞源》对“幽居”释义为“隐居”和“幽静的居处”。据此,贾诗中的“幽居”自是清幽之所。其次,《全唐诗》题目中含“幽居”的诗共43首,除贾岛《题李凝幽居》诗外所描述的“幽居”莫不清幽,贾岛此诗当不例外。再者,《题李凝幽居》论文格式范文本身就是明证: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景色“幽活”(陈继儒《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恰如何焯所评“直是深山写幽趣,仍觉应接不暇”(《唐三体诗评》);诗歌尾联“幽期”一词表明,正因此处之幽之趣,贾岛才会“暂去还来此”,“幽期”一词辉映题目之“幽居”。所以,笔者认为,诗题中的“幽居”,理应是个远离尘嚣的清幽、静谧之所在。
贾岛理应是“僧”
无论“题李凝幽居”意思是“题写在李凝幽居”还是“描写李凝幽居”,“幽居”都无疑是李凝的住所。那么,“僧○月下门”中的“门”当然是李凝居所之门。诗歌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复言”两句分明告诉读者,“暂去还来此”之人是贾岛,全诗是贾岛写自己月夜拜访李凝,按自己的行踪组织成诗:首联写贾岛趋李凝绝少邻并的“幽居”;颔联写贾岛来到“幽居”前,“推敲”李凝居所之门;颈联写在友人李凝陪伴下,贾岛月夜于归途览景;尾联是贾岛告别友人,自言不久将兑现归隐承诺。
并且,《新唐书》卷一七六《韩愈传》附有贾岛本传,“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一段文字告诉世人,贾岛曾是僧人。因此,诗歌中的“僧”为贾岛不仅合乎诗理,而且符合人物真实身份。
“敲”字较为佳妙
“僧○月下门”之“僧”既然是贾岛,那么,以描写对象看,贾岛“敲”李凝之门自然较为礼貌,而“推”就显得有些鲁莽。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以诗歌意境角度浅析:“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若贾岛欲营造冷寂意境,先生所言极是!可诗题“幽居”二字明示,诗歌意境不是岑寂,而是幽谧。所以,以诗句照应角度看,“敲”字的妙处,就在于打破沉寂,“惊起了宿鸟”,鸟儿或轻鸣几声,或盘旋一会儿,使得月夜因此充满生机与活力。进一步说,敲门的声音和鸟儿的鸣叫,恰好以动(或说“声”)的角度衬托了月夜的静谧,营造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效果,吻合诗题中的“幽居”,正如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所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得幽居出。”而“推门”的“无声”“冷寂”,与题目中的“幽居”内蕴相违背。有人说,“推门有时也会发出‘吱呀呀’的声响,同样可以惊动池边树上的鸟儿”,可须知“敲门”的声音相较而言清脆悦耳些,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推门”的声响难免刺耳,失去了美学韵味。
(作者单位:安徽利辛第一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