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非英语学生第三人说单数习得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23957 浏览:10728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以广西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按阶段完成的1000篇作文所形成的语料为基础,运用Pienemann语言加工处论述的初现率标准进行了一个纵向浅析。对英语第三人称单数的习得情况进行浅析探讨,并提出两个假设:1)是否有个例不符合初现率标准。2)是否教学后还是出现错误的语结构?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两个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的真实性。学生并不是教什么就能学什么,以教到初现的“潜伏期”应如何安排教学?在假设得到证实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语言加工处论述初现率标准英语第三人称单数习得假设教学方式

一、课题的提出

1.选题
Selinker(1972,(10):209-31)将语看成是一个“重构的连续体”(restructure continuum)o在考察语素习得(morpheme acquisi-tion)探讨的过程中,如何在动态变化的语过程中了解二语习得者习得某一语素的语阶段,以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或方式(pat-tern),是本课题提出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所在。
二语习得探讨中,对学习者习得过程的探讨日益受到重视。初现率标准(emergence criterion)被采用到探讨中,尤其是纵向探讨(10ngitudinal study)。张燕吟(2003)认为建立在心理语言学基础上的初现率标准能更好地为探讨者提供观察和描写的角度。以而达到解释语由起始到成熟这一进展过程的客观依据。
此项探讨描述了二语习得者最常见一种语素(第三人称单数)的语习得过程。此项探讨在设计上以纵向(10ngitudinal)和分配浅析(distributional analysis)为主,反映出语素的语习得过程及其制约因素。

2.提出假设

Pienamann(1998a)提出:要使语言机构变成可执行的习得知识,二语习得者必须具有处理该结构的能力(P.4)。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二语习得者没经过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将不会懂得使用该语言结构,并且还会产生自我形成的语结构。Pienemann(1998a)同时还指出语言的加工处理能力是自然的,任何一个语言习得者都可以在累积中具备这种语言的加工处理能力。针对pienemann的假设,在本次实验中提出新的假设: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专业英语学习者,是否也具备这种自然的语言加工处理能力?会不会有违反初现率标准的个例?对于这个假设,本实验用前500篇作文作为语料浅析,该500篇作文是学生在未接受任何指导或说明的情况下完成。
Pienamann(1998a)也指出:在一定的习得阶段中,即使二语习得者得到了相对应的教学说明,还是会创造出自己特点的错误语结构。学生并不是教什么就学什么,以教到初现有着着一个“潜伏期”(silent period),而在这一特定阶段中,即使有着教学上的说明,学生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为此,本次实验中提出第二个假设:对于非专业英语学习者,在教学中特定进行该语法结构的说明,是否能避开错误的语结构而创造出正确的语言结构?对于这第2个假设。本使用用后500篇作文作为浅析语料,该500篇作文是在学生接受了必要的指导和说明后完成的。

二、以往探讨综述

自Brown(1973)做出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语素习得的探讨后,许多语言学家相继提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时,是否也具有相同的习得顺序。大部分探讨都证实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时,其产生的语也具有相同的习得顺序。无论是小孩或成人。其母语背景,或是否接受过语言训练(Johnston,1985b;Krashen&Terrel,1983)。
通过初现率标准这一习得标准,以参加录音的两名学生的实证浅析了二语习得者的四种语素的习得阶段。探讨结果表明,对于英语学习者,语素的习得已有了“初现点”,并且已进入了Pienemann所设定的习得阶段(滕锋,2010)。
2010年另一探讨中,以初现率标准和准确率标准基础上浅析了大学英语学生三种语素习得的阶段。通过实证探讨,‘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复数’这三类语素的习得都有了‘初现点’(emer-gence point)。探讨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学生在习得英语过程中,‘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复数’的习得已并非‘公式化’(滕锋,2010)。

三、探讨策略教学论文

1.参加者
此探讨于广西南宁高校完成,语料收集来源于10级大学非英语专业共500名学生所写作文。参加者都具有以下相同特点:母语为中文;以英语为第二习得语言;都有6年程度的二语习得经验;能够积极愿意参与这次英语活动:都没有出国学习的经验。不同点就是前一阶段学生没有接受任何的指导或说明,而后一阶段学生接受了相关的指导和说明(如表1)。
选用以上标准主要理由有以下:确立汉语为母语的习得者对英语习得的语言加工处理过程;考察非英语专业学生是否也具有相对应的语言加工处理能力;通过前后500名学生语料的不同比较,探讨进行必要的指导说明对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习得者阶段晋级的能力。

四、探讨结果及浅析

本次实验分两个不同部分完成,前500篇作文是在没做任何指导或说明的情况下完成,而后500篇作文则是在教师对该语法结构的使用上作了详尽的说明之后完成的。此次供探讨所收集的语料共有10万多字。根据Pienemann(1998a,P.282),初现率标准是根据所收集的材料由正确使用的语法结构(T-units)除以强迫性语境中所发生的(turns)算出。
假设对于基础薄弱的非专业英语学习者,是否也具备这种自然的语言加工处理能力,会不会有违反初现率标准的个例?
Pienemann(1998a)采用四个作为初现率标准的评判,本次实验也采用四个作为评判标准,也就是25%,在未接受任何指导的学生作文中,最小的达到了0.33,平均达到了0.53,由此可见第三人称的习得已经符合了初现率标准。在语料浅析过程中,有30篇作文中甚少用到第三人称,而是用‘My mother always go shopping in the morning’之类的句子类表达。因为这些学生并没有运用到第三人称,而是采用其他语法结构来表达,只能够说明他们倾向于用别的语言结构,而不能说明他们的第三人称这一语言结构并未达到初现率标准。这些情况并未构成Pienemann(1998a,P.146)所说的强迫性语境下某一语言结构的不运用non-appl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ontexts for rule x。因此,在本次实验中,非专业英语学生也是具备自然的语言加工处理能力。并且第三人称的习得已经符合了初现率标准。
假设2对于非专业英语学习者,在教学中特定进行该语法结构的说明,是否能避开错误的语结构而创造出正确的语言结构?
在后500篇作文中,学生接受了一个月的教学辅导,主要辅导力
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