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14497 浏览:598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9-5071(2012)07-0091-01
1 善于架梯展现历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浅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历程。展现训练历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策略,比如把大不足分解成小不足,降低不足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历程,要与进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进展。例如用“勤劳”造句,第一个学生说:“我的妈妈很勤劳。”紧接着造句的学生,往往只把主语“妈妈”改成“爸爸”、“奶奶”……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差。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勤劳,说给大家听听?于是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还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勤劳,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勤劳,然后再用上‘勤劳’。”学生在教师的再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很勤劳!像这样的训练历程就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
展现训练历程,要与学生的“最近进展区”前进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不足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足,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历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历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不足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历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略的。
为展现训练历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深思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别上。学生回答不足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2 指导学法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推动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以“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历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历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策略、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的规律。比如《一定要争气》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结构层次基本相同,就可运用“教法的渗透转化”的策略,精讲第二部分,让学生弄清“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童第周怎样争气?结果怎样?”等不足,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策略自学第三段,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策略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历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历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如“以中心句入手课文”这一学法,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操作程序:(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2)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3)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的联系密切,这些词句是怎样体现中心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