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见学生在新环境下产生孤独感理由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1-23 点赞:12123 浏览:4725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就读学校的改变,七年级学生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有的学生随着对新环境的了解、熟悉以及自我调节,经过一段时间便能基本适应。但是,也有少数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的经历,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在新环境中倍感孤独。
同学们的这种孤独感在新环境下普遍存在。现在的孩子们外表虽然活泼,但内心多少存在一些孤独。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

(1)、现在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孩子生活在自己和家人的空间中。在家时,遇到问题都是由父母做主,加之有的同学在家倍受父母宠爱,家中生活事宜均由父母料理,一旦离开家庭来到新的学校,面对新的环境,在失去家人的庇护之下容易产生孤独感。(2)、父母忙于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忙于挣钱,很少与孩子交流,孩子在家中的时间就是写作业,除此之外陪伴他们的是电视和电脑。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大多数都是缺失的,很少有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心态进行有意识的、循序渐进的教育。(3)、成长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平日就缺少关爱,感情无处寄存,身心难免在新环境下孤独。一学生在周记中写到:“海豚有海的陪伴,花儿有绿叶的陪伴,而我有谁的陪伴”。

二、 个人因素

(1)、现在的学生崇尚自我,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作为独生子女,孩子们的“自我观念”强,只注重自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618jyw.com
己需求,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在他们眼里,集体和他人的概念很淡,对于一个新的集体很难产生归属感。不少学生深受老师、家长“永争第一”的思想影响,心想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里,我仍然是第一。不会想到去主动认识别的同学,只是被动地等别的同学来认识自己。(2)、“绿叶效应”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眼中关注的永远是鲜花,而作为陪衬的绿叶,永远是众多而默默无闻的。学生也一样,众多的学生习惯于做绿叶,习惯于陪衬几名“优秀学生”,习惯于默默无闻。这就不经意中产生了孤独,难以自觉地融入新的集体。以上这些学生,无论是从何种角度出发,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与沟通,把自己变成了孤独者。其实,把自己变成孤独者,封闭起来在特定环境下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

三、学校因素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引路人,成为学生的朋友。但教师也迫于教学的压力,应付各种检查无暇顾及每一位学生,更别提关注心理孤独的学生了。学生忙于应付各科作业和各种考试,不愿意也没有时间主动跟老师沟通与交流。在这种形式下,人文关怀对部分学生来说是苍白的,这无异于又增加了学生的孤独感。

四、社会因素

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不少地区的学校都进行了布局调整。尤其是在农村,学校越来越少了,大批学生随着原来学校的撤并而到城镇寄宿制学校就读,寄宿生数量急剧增加。不少对家庭有高度依赖的学生由于想家而倍加孤独。在某种意义上,当今社会只关注教育的整合,资源的共享,但忽视了对学生生存状况特别是情感状况的重视;注重了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忽视了学生在新环境、寄宿生活的心理承受力。最优的教育不能代替心理的渴望。我看过一学生的作文,她是这样写的“新学校虽然宽敞明亮,但我还是想我们的旧学校……”,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心里却很不幸福。一个人的情感是在很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孤独。
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在新环境下是孤独的。现代的教育突出“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我们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孤独心理,要去关注他们,疏导他们;而且特别要关注弱势的孩子,去扶他们一把,帮他们一下,让他们真正消除孤独,快乐成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