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白点初中语文小说“空白点”有效切入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34592 浏览:15826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近代白话文小说中,无论是国外作品的翻译,还是鲁迅、胡适等人的代表作品,作者总会在其中留下空白点,其中多是前文所指而成的不确定性,而这些笔墨未涉及之处,却又为读者留下了充裕的遐想和思考空间。对于初中语文教育而言,空白点也有着独特的意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对于空白点的思考能够加强文章的理解,深刻地揣摩故事、人物特点,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小说 空白点
文学中“空白”定义源自于欧洲,由德国作家Lser首先提出,在其概念中指出:“文字作品中所形成的空白,在作者的思考上也许是无法确定,但对于读者而言,能够通过空白而寻找到内容的真意,使其真正参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618jyw.com
与到作品之中。”我国黄孟轲教师所针对语文教学指出:“白话文小说相比于文言文而言,在内容上更为隐晦,只有让学生理解文章中意义,逐步认清作品的内涵,进而认知到作者与背景的意义,才能够实质性地提升阅读鉴赏能力”。而语文课本的小说教学,以空白点进行切入,正是提高学生理解的最好方式。

一、文学中“空白点”的内涵

在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空白点,并非缺少实质的内容,而是将核心的信息隐匿,由读者去挖掘。因此,空白点是“藏”,而并非“空”,更为倾向于艺术表现。空白点的价值在于被思考,所以作者经常将文章的绝妙之处隐匿,正所谓众口难调,由作者规定内容,不如让读者去为它添加含义,不仅升华了文章,更留住了读者的思想。我国近代作品中常出现空白点的引用,以鲁迅的作品为主,在其《故乡》一文中出现:“啊!闰土哥,你来了?……”从故事中所交代背景来看,闰土与鲁迅两人本是儿时的玩伴,二十年后久别重逢应有无数的倾诉,在行为动作上也应该有相应的表述,但是作者却将这一部分隐藏了起来,以“空白”来渲染气氛,对于现实中有此经历的人而言,读到这里已经陷入了无尽的遐想。之后闰土的回答“老爷!……”则是继承前一个“空白”,虽然“迅哥”有着情感需要倾诉,却被闰土轻描淡写的两个字完全抹杀了,进而形成了两人应有的距离。闰土所述语言的空白点情感更为深入,但与迅哥相反,闰土所体现的是底层生存者的无奈与凄凉。不过虽然空白点有着无法替代的魅力,但是,将其引入到初中教学中,仍旧并非易事。

二、从揣摩小说词句入手理解空白点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国内的优秀文学作品深涩、难懂,所涵盖信息较广,仅有少数的文章能够采用在教学上。而西方文学作品,则更具针对性,可以说一篇文章的所有人物仅是为了一个主题,故事逻辑简单,易于教学采用。如莫泊桑的作品多次在初中课本上出现,《项链》一课中所出现的一句话“她也是一位美丽的女孩”,其中所出现的“也”字令人深思。这段内容以“也”为隐藏点,需要读者思考究竟女孩为什么会通过“也”而“牵强”上美丽?
《半张纸》一课中,文章所出现的较具意义空白点为“埋葬事”,其中隐含的内容是,“究竟母子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死”。
第一位学生答:“医疗条件不好。”(不加思索)
第二位学生答:“赶去医院的时候遇上的交通事故。”(胡编乱造)
第三位学生答:“因病而死,前文提到买药。”(针锋相对)
……
这种问答形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们由于感受到兴趣,会争先恐后回答这个问题,进而引发自身对于问题的思考。结合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在“死因”方面总结出几个合理的方面,在学生回答该问题后,教师则交待出最为重要的问题,以几个方面融入故事,并引导出结果,进而得出不同“死因”所造成的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故事的真意,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范围。

三、从品味文本对话入手理解空白点

“冰山风格”的文学作品,在对话上能够充分吸引读者的深入,在《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将故事设立在朦胧之上,人物对话更加让人摸不到头脑。如果通过字面理解,仅能够获取“酒”“手术”等信息,对于人物背景和故事情节似乎完全没有明确提及,只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车站附近的宾馆”。这种形式的作品,读者虽然难以获取足够的信息,但是能够通过字里行间判断出人物的目的,进而在思想上为作品充实了剧情。
国内作品中,《祝福》在对话上较具代表意义,鲁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仅提供了少许信息,如文中的四婶,它的三句对话中颇具深意:
第一句:“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第二句:“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这两句话大概看上去是四婶对于祥林嫂的要求,可以理解为所下达的两次命令,文章中所提及的内容主要是:祥林嫂由于某种特殊限制,不可以摆弄祝福品。
第三句:“你放着罢,祥林嫂!”
这一句话后所描述的四婶状态与前两句有所不同,“慌忙”是三句对话中,四婶出现的共通状态,但是第三局的描述中多了“大声”。结合第三句话的语序,以及“大声”且“慌忙”的状态,形成了一个“空白点”。这里需要思考作者究竟出于什么目的,是什么样的情绪导致语序和状态的变化?读者则可以理解为风俗原因,祥林嫂很多东西不能触碰,却又想做些什么,却又遭到了四嫂的制止。这样来看,加剧的状态和语序的调换便不难理解。

四、从理解心理暗示描写入手理解空白点

《九三年》这部作品的故事背景取于动荡的社会局面,作者雨果塑造的某一人物形象,为全文添加了生机。全文中主要凸显了两个人物,朗德纳克和一位老人,前者是由他人所提及,但是并未出现,而这位老人则在战船上表现出了极强的能力。这不禁让读者发问,老人与前者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而后雨果提及一位乞丐,将故事点明。
“空白点”是小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是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手段。正是因为事物的不确定性,而能够带给读者遐想,它不仅通过读者而丰富作品,同时也将每个读者收入到作品之中,两者之间产生共鸣。对于初中语文教育,合理地运用空白点,使学生融入到作品,必然能够极大地推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对文章和社会事物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陈国军.初中语文审美阅读例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2)
许卫华.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动方式探究[J].科学大众,2008(02)
[3]杨琨.初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