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基本功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革新中教师基本功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18090 浏览:749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就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作者结合教学工作的实践,站在新的高度,一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增强接触与了解学生的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组织教学的能力;三是钻研与处理教材,积累与运用资料的能力;四是课堂教学的能力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的基本功。并给教师的基本功赋予新的内涵。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基本功
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过硬的业务能力,我们称之为“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一种综合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包括范围很广,一个教师,不仅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务实严谨的从业态度,还必须在工作中有过硬的基本功。这里就教学方面谈点个人的见解。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增强接触与了解学生的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今人才培养模式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转轨的过程中,每个教师所面临的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摒弃旧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本质特征和培养方向的基本认识、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支配着教师相应的教育行为模式,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和效果。每个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都会形成一定的学生观。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教育,培养新世纪所要求的人才,深刻理解学生观的内涵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前提。以往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抓分数、抓升学率,表现在心中无学生,对学生没有正确的看法,把“分数”当作评价学生智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只盯着少数尖子生,轻视大多数学生,漠视后进生的长处,使他们在学校和班级中抬不起头来。
有高尚的心灵才有高尚的行为,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就是教师的品德和才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尊严是教师知识、情感、能力和人格魅力的总和。教师必须把权威建立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主动关心学生、满足学生需求、与学生平等的交往过程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有权威。在师与生、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师的教,居于主导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深入了解学生,必须善于接触学生。问题恰恰是一些教师现在对学生的了解不但不深入,而且往往缺乏接触学生的能力。在接触中,或则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使学生“敬而远之”或则使学生“狎而玩之”。也有的如油浮于水,若即若离;甚或如水中投炭,两不相容。这样的师生关系很难维持教学与课堂秩序,更是不易求得好的教学效果。由此看来,师生关系对教学的作用不可小视,教师必须学会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同学生有了共同感情和语言的基础上,建立起鱼水般的师生关系,一切教育与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才能声声入学生之耳,句句动学生之心;才能以质疑、激励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能只关心“优等生”,冷落“后进生”,而是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后进生”身上也有特长,问题是老师能不能发现这些学生的特长,并指导他们发挥特长,逐步成才。

二、组织教学的能力

教学组织技能是课堂活动的“支点”,它决定了课堂进行的方向,这个技能的实施,是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的动态调控,与教学顺利进行和使学生思想、情感、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个组织方法得当井然有序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教师谆谆善诱,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实际上,组织教学的能力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一般的组织工作,即按照课堂常规,整顿纪律,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这一点只要认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组织性”或组织作用,即通过教学本身,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和积极性吸引过来,调动起来。这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比较难于做到,但都必须做到,才能真正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人们比较注意前者,而对于教学过程本身的组织作用的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例如有的教师可以花很大的精力去整顿课堂纪律,甚至整堂课都在训斥学生,却不能在自己的讲课方面下苦功夫,这实在是本末倒置。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未掌握系统的运行和控制规律,不善于随机应变地采取调控措施。教师应如何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呢?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从多渠道获取反馈信息。教学过程的可控程度,常取决于信息的交流畅通程度,特别是取决于反馈作用。其次,要从反馈信息中发现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进行有效地调控。调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①控制环境,主要控制师生双方情绪。②控制知识,教师传递知识信息要注意知识的数量、难度及传输速度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③控制思维。思维调控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积极状态,保持连续性与及时性。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解剖自己,及时找出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缺陷。一是教师可运用多种音量技巧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讲到关键句子和短语时提高音量或降低音量,通常能达到更佳的效果——“高声私语”能使言语更传神,还可运用感叹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点。二是运用短暂的沉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沉默是教师最有力的工具之一,这能引起学生注意所学内容,激发思维。比如,讲完一课的重点后停一下,然后,再轻声细语地重复一遍,或向全班提出问题后,有意地停顿,暂不要求谁来回答,只需考虑。三是教师讲到主要词语或句子时运用高音以避免学生精力分散,运用这一技巧淹没学生的吵闹声。如果学生是窃窃私语,这办法效果更好。四是用微笑的面容、用爱抚的眼神、用柔和的声音,增强亲和力,使教师的言行似涓涓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五是在逻辑上与讲课的内容保持一致。运用幽默、笑话等寓于讲课之中。六是发现精力分散的学生,上前用手爱抚,用手势制止,用眼神制止等行为示意让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

三、钻研与处理教材,积累与运用资料的能力

专业知识自然是属于教师基本功。但具有丰富、扎实专业知识的人,并不一定都能够当好教师。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缺乏钻研与处理教材,积累与运用资料的基本功。积累与运用资料,钻研和处理教材的根本目的,只有四个字“深入浅出”。一些教师教学中出现的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堆砌材料,罗列现象,概念不准确,重点不突出,难点不能分散,疑点不能揭示等等,令学生头疼的现象,都是由于在备课中没有把握住这四个字。其实,离开了这四个字,钻研教材就没意义,备课也就失去了准绳。
“深入浅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深入”是为了“浅出”;而要想很好地“浅出”,必须真正地“深入”。“深入”的第一步是掌握全书的基本线索和每个章节,课文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步是把握每一章节中的关键、重点,搞清基本概念;第三步,设身处地,考虑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疑点,遇到哪些难点。因此,要“深入”不断提出并解决“为什么”, 借助资料对教材有所取舍,了解学生认识事物和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浅出”是在基本概念、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方面“浅出”。“浅出”的要求是“一针见血”一语破的,生动形象而又传神,使学生易懂易记。它首先取决于教师对知识的本质的理解,其次是依靠教师的通俗简洁的语言和直观教具。再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感性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两种情况:一看教材觉得很简单,没有什么好讲的;或觉得要讲的东西很多,不肯割爱。这都是不善于“深入”和不善于“浅出”的结果。

四、课堂教学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基本功的综合运用总和的源于: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体现,也是训练基本功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了解学生,钻研和处理教材等方面的基本功是否真正有用,最后都要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受到检验。一般地说,课堂教学成功的希望,还有赖于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即高水平的课堂艺术。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非语言的教学行为是身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情感、态度、手势、站立姿势、服装、发式等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好的教态能在学生中发生教育、激励、启发、强化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情绪饱满,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磨练教态方面的内功十分必要。这里要强调教师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仪态,课堂上更要注意。应该仪容端庄而又大方,举止从容而有准则,态度严肃而又亲切。首先从感觉上,心理上给学生一种可亲可敬的形象,表明课堂教学是种严肃的事情。如果衣冠不整(甚至奇装异服,发型古怪,浓妆超度),举止慌乱,态度过分严肃或随便,就会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评头品足,模仿或厌恶。有的教师往往因仪态问题引起课堂骚动而不自知,还在那里埋怨学生不尊敬自己。另一方面是注意课堂上的情感投入,情感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阀门的钥匙。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智力环境的重要因素,在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特殊的作用。许多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他们在走进教室时也总是面带微笑,因为他们懂得学生会从教师的微笑里感受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同时,教师的情感也会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他们也就会爱教师,又会爱教师进而延伸到爱上教师的课,欣然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常识告诉我们,演员做戏,要进入角色,才能感动观众。同理,教师教学,也要进入教材,进入所讲授的知识内容。这里的两个“进入”都是情感问题。对教材,对讲授的知识有情感。这种情感,表现你对专业的热爱,对讲授知识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表现为你对学生接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反映形态的全面关注。这种情感,能把教好学好两个目的联系在一起,能使课堂教学上呼下应,产生“共鸣”。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面向黑板,背朝学生,或者眼睛只是瞪着天花板,毫无表情地“背台词”就只能起放音机的作用,最多不过是个教书匠而已,不可能产生感染作用。
2、语言。课堂教学的成败与教师的讲解有直接关系,而讲解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技能。因而讲解的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人说“对于教师,良好的表达能力,有时甚至比专业知识还重要”,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教师的表达能力主要是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它的特殊要求;通俗简洁,使学生易懂;留下间隙,便于学生思考;与书面语言基本一致,便于学生笔记;生动形象以引起学生兴趣;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语言中最忌的是:拖泥带水,学生不得要领;放连珠炮,学生无法思考;过于高亢,则精神紧张,头脑发胀;过于低沉,则精神分散,昏昏欲睡。“带把”的语言(不必要的重复,不必要的口头语,多余的语气助词)就更糟,老实的学生听来心烦意乱,调皮的学生就在下面画“正”字,扳手指搞“统计”了。总而言之,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应该努力做到:语言流畅,节奏适当;正确使用本学科名词术语遣词造句通俗易懂;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感情充沛,有趣味、启发性;讲普通话字音正确,语调抑扬顿挫,舒缓适当;运用短句,防止语句冗长;简明扼要,没有不必要的重复,没有口头语和多余的语气助词。
3、板书。在教学中,为了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教师不仅需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的教态和严谨流畅、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还必须有文字规范、设计优美的板书和板画,并与其他教学形式相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换言之,板书是教师表达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它与语言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又互为作用,相互补充。所以板书是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又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即使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板书绝非可有可无。板书设计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语言准确,有科学性;二是重点突出,有计划性;三是书写规范,有示范性;四是层次分明,有条理性;五是布置合理,有艺术性;六是形式多样,有启发性。值得一说的是我们有的教师在板书时喜欢“龙飞凤舞”,弄得学生难辩难猜,十分费劲;喜欢随心所欲,东涂西抹,搞得学生无所是从;喜欢中心开花,无头无尾,甚至边写边擦,让学生不得要领,无法笔记,苦不堪言。这种现象说明,这种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板书的重要性及作用没有真正认识,缺乏板书环节的教学基本功。必须明白,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画,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既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精心设计的板书,集中了整个教学方案的精华,好比微型教科书,运用得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上所述,这些基本功的综合运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过程本身的组织性。当然,教师的基本功决不限于这些,例如:发展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习方法、制作与使用教具、媒体课件以及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等等,都有基本功,都需要我们去努力钻研,刻苦训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