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移植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29018 浏览:1397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研究以为|教育论文网|:建筑形式美学的建构和深化需要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近代以来,国内在学院教育、工程实践、理论批评等三个方面主要运用西方的一些美学范畴和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夷而不深,求己而无本的尴尬局面。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丰富的传统画论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并曾经在历史上直接地影响了造园理论。本文即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山水画论之美学范畴在建筑设计中的移植所作的尝试性建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证实艺术门类之间既存在着共性,又在自由度、直接度、含蕴度、泛化度等方面存在着等差,这是建筑取法山水美学的首要条件|教育论文网|。其次,在全面研究历代山水画论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范畴系统,把五代荆浩《笔法记》中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作为范畴移植的初步模型。再次,以一个建筑人的视角对荆浩之“六要”进行移植的可行性证实和概念改造:用“范畴”替换“概念”和“命题”以避免艺术个性和时代性所造成的局限;用“意”替换“思”以改善范畴的包容性;把西方建筑形式美学中的点、线、面、体、质感、肌理、色彩、光影等形式要素对应于山水画的笔、墨概念以克服艺术语言的差异。接着,本文分别对气、韵、意、景、笔、墨等六个范畴的移植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阐述,主要工作包括:1、范畴的溯源、澄清和定义;2、论述范畴中作为论据的、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美学命题;3、论述各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4、具体范畴在建筑美学中的移植。总之,本研究以范畴为中心,以概念和命题为论据,提出了全观、宏观、微观的三层次结构,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清楚的、互补的形式美学系统。为了避免由移植所造成的对不同艺术门类之个性的忽视,研究不断地对概念进行提炼、抽象和改造,通过尽可能多的建筑实例来进行对应和检验,力求为当代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教学、设计和评论提供一个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美学框架。【关键词】:范畴移植山水画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建筑形式美学系统性
【论文提纲】:内容摘要5-6Abstract6-11第1章引言11-201.1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方向的确立11-151.1.1建筑美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的提出11-131.1.2具体研究方向的确立13-151.2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15-20第2章范畴的归纳、对应和改造20-522.1山水画和建筑艺术的关系研究20-302.1.1建筑成为艺术20-232.1.2建筑艺术的民族性23-262.1.3山水美学与建筑美学的共性与梯度26-302.2山水画论之美学范畴的归纳30-382.2.1荆浩之前的山水画论综述30-322.2.2荆浩《笔法记》中的美学思想32-342.2.3荆浩之后山水画论之美学范畴的研究34-382.3“六要”在美学移植中的对应和改造38-522.3.1几个一般性的障碍38-422.3.2“六要”的理论上风及其改造42-462.3.3笔、墨范畴在建筑形式美学中的对应46-52第3章全观层面之“气”范畴52-873.1“气”概念在哲学和美学中的源流52-633.1.1“气”概念的哲学溯源52-543.1.2美学之“气”的两种基本形态54-593.1.3美学之“气”的三种性质59-633.2“气”概念的理与象63-773.2.1太极图与气之理63-723.2.2具体的气之象—云、风、息72-773.3“气”概念在建筑美学中的对应77-873.3.1明清故宫之气的美学分析77-803.3.2印度经济管理学院(IIM)之“气”80-87第4章全观层面之二—“韵”87-1284.1韵概念的起源、发展与成熟87-974.1.1韵概念及其气、韵之间关系87-904.1.2韵概念的发展与连续超拔90-944.1.3取韵的两条途径94-974.2韵、逸之辩97-1134.2.1韵、逸的概念比较97-1014.2.2逸和韵的艺术典型101-1044.2.3建筑之韵104-1134.3关于气、韵的主要命题113-1284.3.1关于气韵生知论113-1164.3.2气韵的获得116-1204.3.3建筑艺术中的气韵120-128第5章宏观层面之“意”范畴128-1695.1意概念的一般内涵128-1445.1.1信念—意的最高形式128-1325.1.2情—意的本质内容132-1355.1.3—不能回避之意135-1395.1.4理—艺术的熟悉作用139-1445.2意和气、韵的关系比较144-1595.2.1全观之气、韵和宏观之意的差别144-1495.2.2古意与新意149-1555.2.3尚意的哲学与美学155-1595.3意象论159-1695.3.1从意到意象159-1615.3.2关于“意象”的几个命题161-1645.3.3建筑艺术中的意象性164-169第6章宏观层面之二—“景”169-2106.1山水之“景”中的三个基本命题169-1816.1.1以大观小的思维聪明169-1746.1.2计白以当黑的空间结构174-1776.1.3三远论177-1816.2“意境”的天生|教育论文网|181-1926.2.1“意境”天生|教育论文网|的两种路数181-1836.2.2虚、静—从“景”到“境”的基本条件183-1876.2.3主观内容的介入187-1896.2.4建筑意境的天生|教育论文网|189-1926.3以诗入画与意境的天生|教育论文网|192-2106.3.1意象作为与以诗入画192-1976.3.2诗歌意境的主要特点197-2026.3.3建筑—诗意的栖居202-210第7章微观层面之“笔”、“墨”210-2707.1“笔”范畴及其相关的命题210-2277.1.1工具论与“笔”的基本形态210-2167.1.2建筑之“笔”216-2227.1.3以书入画的命题研究222-2277.2“墨”范畴及其相关的命题227-2517.2.1墨法的基本形态227-2317.2.2建筑墨法的丰富性231-2427.2.3笔墨的独立和自觉242-2467.2.4笔和墨的相互关系246-2517.3笔、墨与其他范畴的关系研究251-2707.3.1笔墨和意的关系251-2617.3.2笔墨和景的关系261-2657.3.3笔墨和气韵之关系265-270结语270-272附录272-274主要参考文献274-279后记279个人简历与论文期间的其他成果27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