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评价方式尝试

更新时间:2024-04-20 点赞:16022 浏览:7024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学科的评价有其特殊性,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公道而又力求接近科学的评价策略。本文试着以听说和读写两方面做了些尝试。
【关键词】听说;读写;评价方式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不足:教师教的很辛劳,学生学的很痛苦。我就此不足曾经跟学生交流过,在他们的认知里,语文课是解剖课,老师是个称职的医生,冷静而冷漠的带着他们去肢解文章。这样的状态下又怎么可能产生审美愉悦?
我觉得语文教学目前最为难堪的是评价的效度难以测定,即有时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语文知识的考核较轻易,而语文能力的评价则较难。什么样的学生是语文水平高的学生?通常的解释是,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强的学生,以母语教育角度看主要是阅读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假如语文教学有效的话,应该是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能力也较强;阅读能力强的话,写作水平也会提高。但事实上未必如此。
由于语文学科性质不同于其它学科,由于语文学科的评价有其特殊性,我们必须选择公道而又力求接近科学的评价策略。我试着以听说和读写两方面做了些简单的尝试。
一、听说
之所以把听说放到一起,是由于在我看来,学习语言时人的感官必须是合作的,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现代社会对捕捉信息、表达信息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一定的听说练习对学生是必要的,其中势必要引入口语评价。
口语评价,是常见的一种教学评价策略,口语评价有以下两种方式:一为口试,在语文中常用的有演讲、辩论、口头报告等形式;一为问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问不足是常见的师生互动方式,只是较少教师将问不足纳入教学评价,并将其视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这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或者习惯使然,不少教师往往是不自觉的把对话理解或演绎成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师生问答。在这种问答式的对话中,学生基本上没有获得人格的同等和精神的自由,常常是一个接一个的连环问牵着鼻子走,以而终极降低甚至牺牲教学的效率,这是不可取的。
我尝试过让学生用故事接龙的策略讲故事来锻炼听说能力,效果不好,常常冷场。在这个时候,教师应更多充当组织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鼓励同学踊跃发言,也可以通过自己对同学的评价,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平时,我还设有“五分钟论坛”,即每节课的开头五分钟,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和水平,选择即兴或脱稿,或联系实际或根据自己想象写成稿件,放在班级档案中,然后安排另一名学生对演说或档案中的稿件进行评述。这样的练习下,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很大进步。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也进行了自评与互评。另外也可以用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自评与互评的机会和平台。
二、读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浅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的差别,他们在阅读文本,体验、感悟文本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特别是阅读教学,夸大学生的自由理解以及对独特性、差别性的尊重,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也有个性。
但我们有时也会遭遇尴尬。比如对一般性说明文、议论文、消息、通讯的理解,以及对文体特点、文化知识、语文基础知识的特点等的理解。这些语言材料,主旨集中、单一,信息明确、具体,情感态度就会呈现出共性,而任何读了这些材料的读者个体都会最后呈现出感悟后的“共性”。因此,我们假如在教学过分“求异”,而忽视教学中的“求同”,泯灭文本中的共同规律,就是以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经常说“求同存异”。说的就是对理解差别性、独特性的尊重,当然更隐含了对“共性的肯定”,这种肯定就是评价。
至于写作,长期以来,学生作文的唯一目的是给教师评价,这种做法,背离了作文的真正目的,写作是什么?它应该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假如写作异化为求得教师评价时,学生的写作行为也就会随之变异。作文的语言形式和行文风格也会变得年少老成,失去了年轻学生特有的鲜嫩而布满活力的特点,在这种压抑和分裂的人格中,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这种做法,是要把学生的作文面向公众开放,在相互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起交流写作的感受和经验,共同探讨写作的技艺教学论文和策略,一同享受写作的快感和乐趣,比起教师简单的,缺乏针对性的套话评语,学生的共同切磋对写作兴趣的提升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作用更大。
学期教学中,可采用“面批”、“全批”、“略批”等方式。其中面批是采用最经常的策略,尽量做到每位同学一学期一次机会。我最注重的还是让学生仿写优秀段落和优秀作文,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卷面的整理和技艺教学论文安排的欠缺,所以我同样选择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模仿和浅析,这也是评价的过程。另外,我在批改的过程中,对优秀的作文,往往会鼓励他们去投稿,不能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我会将它贴在班级宣传栏上。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我将这些作文装订成册,题为“班级作文选”。学生的互评过程实际也是相互学习和鉴戒的过程。所以这些作文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也可以附页于其中作为“文章评论”。
作为评价主体的我们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思想观点、风格特点采取包容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叛逆的观点和风格更要宽容一些。教师与学生经常在维护传统与否定传统上产生分歧。假如教师不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的观点就很可能被教师“封杀”掉;假如能对其宽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有些偏激,我们也是宽大为怀的话,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尊重和保护。所以在各种评价上台之前,我们一线的老师应该学会不断的回忆:当年的我们是怎么当学生的?我想这也是一种隐性评价。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