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感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8588 浏览:340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通过浅析语感的含义,探讨语文实施语感教学的策略,着眼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感悟创造,让学生通过实践练习而获得实践作用上的启迪,进而能自主地学习探究,使语感教学能真正面向学生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进展。
关键词:语感;培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摒弃过去的传统思想,转变那种在课堂上洋洋洒洒,不知疲惫的讲解方式,给学生留下阅读的时间。在课下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要留一些重复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诵读,而要力求一课一得。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感受学习的妙处,感受学习的乐趣,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学生来说,首先要明确诵读的作用,确实做到愿读会读。诵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经常诵读,能使人口齿清楚、思维清楚。
在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明白“文章不厌百回读”,进而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写作技艺教学论文,增强自己的语言功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语感实践练习

(一)教师示范性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美

正确、优美、有情感地读书,不仅可以让阅读者很快进入作者通过文字设置的情景中。明白文章的内容,而且还会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使自己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叶圣陶先生以为,阅读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深切的了解。

(二)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专心感受文章

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的描述,认真感受文中描述的意境或者作者的感受。如阅读温庭筠的《望江南》,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反复阅读,专心感受,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描绘出这样的一幅景象:江边一座孤寂的小楼上,一位青年女子寂寞地在凭栏远眺,她在盼望着自己心爱的人能早点回来。然而,时间一点一点流失,直到夕阳西下,傍晚时分,仍看不到回家的人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这样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了女子的思念之情。事实证实,学生认真介入,积极投入朗读,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感受得很快,以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指导诵读

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调动多种感官功能。这样通过多方面的体验,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正确、完整。以而在其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体验。

(四)读出形象

以形象感人,是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诵读。要借助想象让作者把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想象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将诵读者带进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在给诵读者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进展了诵读者的思维能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无疑是想象力作用的结果。

(五)读出感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诵读的时候,要细心感受,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进一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以而使自己和作者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产生“读的不是别人的文章。而是自己的文章”的感觉,和主人公共忧共乐。

(六)熟读成诵

读是积累,是吸收,而背诵则是最好的吸收,最好的积累。没有足够的吸收、积累,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很难提高。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几乎都是夸大一个“熟读”。应该说众多的文章大家、学者都是熟读成诵的能手。

二、养成良好的昕、说、读、写习惯

语感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沉淀,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慢慢形成一种直觉和感受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常监管学生,锻炼学生,让学生加强阅读,并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然,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指导。“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以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进一步实践和积累,逐步培养语感,
总之,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乐读、愿读、会读是语文教师务必落实的一项教学任务,而每个学生只有在语文学习中愿读、会读、乐读,才能扎实自己的语文功底,切实提高个人的语文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