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刍议

更新时间:2024-01-24 点赞:4332 浏览:1416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摘要:周扬同志曾说:“在现代化教学中,没有美育是不成的。”由于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生活情趣,是全面进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美学观点,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作用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由一定的审美知识构成的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审美倾向性等形成的较稳定的审美评判及行为标准。爱好美、追求美是人们共同的愿望,然而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评价是有很大差别的。青年的心理正处于以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由于受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影响,他们的是非标准比较模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美,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陶冶学生的情操

审美观同真理观、道德观一起,构成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总的熟悉和评价。因此,审美观同真理观、道德观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具备了正确的审美观,就轻易辨别事物的妍媸。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2000年中国教育革新教学论文与进展纲要》中指出的:“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全面进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正确引导,可激发学生探讨美的,在欣赏美的活动中,学生为具体的美的事物所感染,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就会最大限度地激活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使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操纵的心理因素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以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及实施途径

著名的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有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小说的形象美、结构美等等,以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形态。因而,语文教师要精通教材,挖掘出蕴含于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因材施教,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加强朗读练习,领略语言的音乐美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而经过锤炼的文学语言则更具音乐美。文学作品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韵、节奏的铿锵和谐,动听动听等方面。
首先,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的四声使语言有了抑扬抑扬,波瀾起伏的美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把声调安排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读起来犹如碧波翠浪,起伏荡漾。
其次,声音同押韵有密切的联系。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中,“看”“安”“寒”“干”押韵,使句子末尾的字音跌宕回环,同音相应,读起来琅琅上口,和谐动听。
再次,汉语的音乐美,还体现在叠词的运用上。如《孔雀东南飞》,《荷塘月色》中大量运用了叠词,“隐隐何甸甸,”“恨恨那可论”“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些叠词,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让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铿锵动听的妙处,深刻体验鲜明的节奏,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2.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画面美

我国古代的诗论和画论中,就有“诗画同源”说。一首好诗,往往是一幅美妙的图画。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建筑,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的仙人,鼓瑟的老虎,驾车的鸾鸟,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雍雍穆穆,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的“洞天仙景”图画。这是诗人所追求的乐土,学生感受到诗人此刻的心情是极度兴奋愉快的,以而反衬了现实的丑恶。通过画面的欣赏,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形象,激荡的感情中,产生美感,沉浸在美的意境中。
不仅诗歌,散文作品同样有着优美的画面。如《长江三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三峡迷人的风光。喷薄而出,变幻奇特的江心日出;波涛汹涌,浪花四溅的滚滚江水。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幅雄伟壮观,色彩斑斓,变幻莫测的美妙图画。以这些图画中,学生可感悟到祖国的河山美,大自然的美,斗争的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点拨,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通过对优美画面的欣赏,可使学生深刻领悟作品,以而得到审美愉悦。

3.披文入情,领悟情操美

“师之者,教之以事而喻之者德也”。语文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教书育人。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中的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课文,寄寓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吴吉昌为了科学事业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献身精神;《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爱互助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娘子关前》八路军战士英勇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还我河山,光复祖国的民族气节;《灵丹妙药》里,女排姑娘为祖国荣誉,振兴中华,忘我拼搏的优秀品质,这些都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生动教材。教师在浅析这些作品时,要由“披文”到“入情”,因情动情,以言传情,感染学生,推动学生情感的升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理想美、情操美的教育。

4.斟词酌句,欣赏语言美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清新、流畅、生动的语言可以给人以美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味美的语言。“大伯母做着活,看着摊;手里不闲着,眼也不闲着。”《大伯母》的语言具有不尚雕琢,清水出芙蓉的质朴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言具有豪迈奔放,气吞山河的雄壮美。“两面巨崖,倒影如墨……近出山峦,则碧绿如翠。”《长江三峡》的语言具有华丽绚烂之美。“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然而,现在我懂了。”《为了忘却的纪念》的语言具有曲折蕴藉之美。通过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赏析,可以使学生强烈感受到汉语语言丰富的体现力,在比较中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以而使他们得到艺术熏陶,提高审美水平。

三、实施美育应留意的不足

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只有语文教师的审美水平提高了,才能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善于发现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正确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才能完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任务。
因材施教,重在渗透。美育应当通过美的形象来激发审美主体的情感,引起他的情感共鸣。因此,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美,而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巧妙的点拔、启发、引导学生去欣赏,以而使学生得到审美愉悦。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录音、录像、挂图,多媒体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兴趣。如《荷塘月色》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让他们去领略美。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远远胜过空口说教。而语文教材,美的因素丰富多彩,为实施美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总之,语文教学是一片美育的沃士,只要我们专心浇灌,定能盛开璀璨的花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