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本质,让小学语文教学根深叶茂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31223 浏览:1440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继续并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转变现如今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的浮躁现象,是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不足。首先,要切实转变阅读教学中贪多责备、注重形式、缺乏实效的现况。其次,要正视语文教学太注重“形而上学”的感性培养,缺乏策略技能上的练习指导的现象。第

三、要清醒的熟悉到作文教学有着策略不到、效果不明显的不足。

[关键词]透析;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先容]隋竹萍(1968-),女,汉族,中学一级教师,自1989年7月师范毕业后,一直以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现任山东省莱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烟台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对于事物的熟悉,往往只有通过追寻过去,才会更加清醒的熟悉其本质,正如“历史是一面镜子”,透过它可以看清过去,照亮现在和未来。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对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入探讨。她把以孔夫子到19世纪末,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为旧传统语文教学。其教学精华有:其一,识字是读书和写作的基础。幼童的启蒙教育以识字为重点,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熟悉2000字左右后,再读经书。“三百千”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可以算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教材了。为什么“三百千”会流传这么长时间?除了内容多处宣扬封建道德外,其主要特点,就是符合汉语、汉文的特点,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内容也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识字与学知识、学做人相结合。其二,识字、读书、写作循序渐进。识字和读写练习的整体过程,张志公先生概括了三个阶段:集中识字阶段――“属对”阶段――读书练习阶段。清代儿童课程规定,白天学生要读书、背诵、写字,晚上练习作对子,灯下读古诗,隔日学写诗,逢三、八作文,逢初一、十五作史论诗赋。其三,有“文道统一”“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读写结合”“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基本的语文教学原理;有串讲法、诵读法、点评法等教学策略;有“属对起步”“多作多改”“先放后收”等作文策略。
以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为新传统语文教学。其语文教学特点有:走出束缚学童的旧私塾的“三味书屋”,走进写意生活百科丛书式的“百草园”;提倡小学生学习口语文,大力推广普通话,转变学科名称,中学为“国文”,小学为“国语”;继续并进展了旧传统的读写练习,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学科;在阅读教学上,注重读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以练习语感为基础,多读多练,并留意读写策略指导。在阅读过程上,根据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策略),推演出五段教学法:引发动机——了解大意——内容探究——形式探究、补充想象——练习运用;在作文指导上,积累的论述和策略很多,如“作文和做人的统一”“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学生的作文要靠平时的积蓄”“写作基于阅读”“先有情思,后有表达”“先说后作,想清楚再写,练习学生自己改作文”等。
以上述探讨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诸多思想策略值得我们学习、鉴戒和探讨。所以,继续并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转变现如今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的浮躁现象,是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不足。
首先,要切实转变阅读教学中贪多责备、注重形式、缺乏实效的现况。现如今,在众多的语文课里,很多老师都想在一节课里尽可能多地体现新课标精神,检查预习、朗读、浅析、解决重点不足、拓展、指导写作策略等等,只要是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内容都想搬到一节课上完成,课堂就像跑龙套似的,一环扣一环,让学生无法喘息,在各类优质课比赛中犹为严重。实在,这是与语言学习规律相违背的。识字、朗读、浅析、习作、情感等教学,既要相互依托,更要突出重点。反之,就像蜻蜓点水一般,在学生的脑海中不会留下太多记忆,长期下去学生的语文学习只会浮于表面。比如,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对课文的故事、内容、表达的感情浅析、评价过多,而不舍得花些时间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内容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甚至学生连最少的遣词造句和修饰文字的感受都没有,也不懂作者是如何将事例与道理巧妙结合的写作策略,破坏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学生的读写能力进步缓慢。
其次,要正视语文教学太注重“形而上学”的感性培养,缺乏策略技能上的练习指导的现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现如今,我们在人文性的培养上做得挺充分,情煽的挺浓,但情以何来,为何有情讲得不够,也就是在策略的指导上做得不足,缺乏细致到位有序的指导练习。我想,把工具性放在前面,就是首先夸大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这是条件。就像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样,没有物质经济作为基础何来的精神与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所谓练习,当然不只是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策略。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这种策略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由于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策略方面尤其应当注重。”
第三,要清醒的熟悉到作文教学有着策略不到、效果不明显的不足。当前,小学生普遍存不愿写作或文章内容空洞、语言贫乏的现象。究其理由有很多,但关键是教师的指导策略、作文教学观念不够公道。如要求过细、框框太多、以低年级到高年级阶段性作文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连续性等等。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谦虚的向传统学习,向先辈学习。想想看,在中国古代的众多诗人作家中,哪一个是我们今人所能企及的,古典名著流传至今仍然是永垂不朽。古代名家、名作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但其作品那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所反映的深刻哲理无不令人叫绝,自叹不如。古人的作文教学有四大特点,即:词意并重、先放后收、多作多改、厚积薄发。“词意并重”中的“词”我理解为表达策略形式,古人称其为“辞”“文”“章句”“文字”;“意”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古人称其为“道”“质”“物”“意”。它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离开了好的“意”,“辞章”的优劣高下便无以谈起;而离开了实实在在的词,我们也无以把握“意”的正确与否,正所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先放后收”是作文练习的基本步骤。就是说,先让学生放开胆子顺着自己的思路写,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这是非常科学的,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进展的特点。苏轼以为,在儿童初学作文阶段,应当让儿童打开思路,大胆想,大胆写。等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求精练严谨。对于写作要“多作多改”,欧阳修曾说:“无它求,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古人对于作文的修改是主张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不主张全由教师来改,体现“多就少改”的原则,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修改,并养成良好的个性习惯。对于“厚积薄发”的理解,可以用我们所熟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来诠释。
传统语文教学思想是我们现代语文教学的根,假如丢掉了“根”,那么我们今天的教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违背语言教育规律,就会步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华而不实的怪圈。由于教育规律没有古今之分,只要事物本身的运动方式没变,只要人类还在使用汉语,那么人类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就不会变,母语习得的规律就不会变。所以,我们就应该正本清源、透析本质,让小学语文教学根深叶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