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态度:语文教学应坚守价值取向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5135 浏览:159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一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进展,“儿童态度”应该是语文教学坚守的价值取向,可是在日常教学中,儿童态度在教学中体现得还不够足。作者以教学实践为例,阐述了教师要做“长大的儿童”,用儿童的“心”、“眼睛”和“耳朵”去关照课堂,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以而走向神圣的教育殿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儿童态度价值取向

一、起:由一则故事说起

故事常常能引发我们对教育不足的深度思索。有位母亲曾发现这样一个不足:女儿很聪明、活泼,但最不爱逛商场,每次带她去商场,她总是哭着死活不愿意进去。这位母亲十分不解: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孩子应该喜欢才对,为什么孩子不愿意逛商场呢?后来她终于发现了理由。一次女儿的鞋带散开了,她蹲下来给女儿系好鞋带。当她蹲下来和孩子一般高的时候,就在那一刻她忽然发现眼前是一片腿的“森林”,就是说站在孩子的那个高度根本看不到商品,看到的都是拥挤的、摆来摆去的人的两条腿,给她一种很不舒服的压抑感,有一种单调的感觉。她终于找到了孩子不愿意逛商场的理由。
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为很多成人忽视的一个情况,然而,在学校里,在各种教育情境中,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场又有多少类似的情形被忽视甚至被误解呢?成人总是喜欢习惯以自身的视角来考虑不足,即站在“成人态度”上,把现实社会与儿童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对立起来,忽视儿童在教育中的能动性和自发性,以成人已有的、被限定的状态为目标来代替儿童无穷可能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是没有创造性、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以来,应该说人们开始习惯用儿童的态度来打量小学语文,思索小学语文,但当我们真正以“儿童态度”来审视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话,却又能发现其中有着诸多缺失“儿童态度”之处,如:解读文本脱离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不够适切,忽视学生;教学设计拘泥形式,等等,应该说,教师对于“儿童态度”这一小学阅读教学理念已众所周知,可论述并没有充分地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儿童态度”在教师们的心中扎得还不够深。

二、承:想到我两次试教《狼和鹿》

2010年4月,学校开展“行政领导上示范课”活动,我选上的是三年级的课文《狼和鹿》,以下是我两次试教的大概流程。

1.第一次试教:为知识而教。

(1)感受鹿的自由。
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1、2两句,思索:鹿没有了狼的威胁,它们会有怎样的自由呢?

引导学生感受“十万只”的概念。
(2)感受狼的凶残。
引读第一自然段思索:鹿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捉住“辣手”感悟狼的凶残。
(3)感受毁灭的凄凉。
读第二自然段,再引导默读描写鹿和森林惨状的句子。想象:八千只病鹿会是什么样子?朗读描写森林毁灭前后的句子。
(4)感悟道理的深刻。
这究竟是谁惹的祸?这警示了我们什么?

2.第二次试教:为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而教。

(1)感受恨的情感。
出示狼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在自己读过的故事里狼都做了什么,谈谈对狼的态度,最后朗读:当地居民恨透了狼。
(2)理解恨的理由。
引导学生对“暗算”一词进行感悟。想象:假如你就是当地居民中的小孩、老人或其他人,你会说些什么?
(3)感受恨的结果。
引导学生通过“哀嚎”、“着了火”等词来感受恨的后果。对某一个词的体验方式和表达不作统一要求,让学生将自己想象到的神情、声音、动作等自由表达出来。
(4)思索恨的是非。
假如你是当地的一位居民,你会怎样劝服其他居民?同桌相互连说。
3.剖析
通过这两次试教,可以发现:第一次试教无论是体验“自由”、感受“凶残”,还是感受“悲凉”、理解“道理”,都是为了掌握知识。同时,所有学习内容都被制约教学论文着,如体验“自由”时,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语言方式。第二次试教,学习是由学生决定的,尤其在体验内容的选择上学生比较自由,如可通过“暗算”或其他词去感受,很显然这次教学是站在了“儿童态度”上。
(1)儿童是什么?
在原始社会,儿童被当作缩小的成人(小大人);中世纪,儿童被看作带着原罪出生的人;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将儿童看作一块“白板”——纯真无暇;而后,卢梭算是真正发现了儿童,他的《爱弥儿》堪称儿童的福音书。受卢梭影响,一批教育家开始探讨儿童,以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到蒙台梭利提出的“向儿童学习”,再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很多教育家的论述与实践都普遍具有一种儿童情怀。
在我国,老子以为,儿童是“弃智绝圣”的圣者,所以我们应“复归于婴儿”;明代李贽称童心即真心,真心即真人;鲁迅先生说儿童是值得敬畏的;陈鹤琴指出:“儿童不是‘小人’,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
(2)儿童态度是什么?
态度,是熟悉和处理不足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不同的态度,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式策略和结局。那么教育应该站在什么样的态度上呢?自卢梭的《爱弥儿》“发现儿童”以来,就有一种与“成人的标准”相对立的儿童教育思想,那就是杜威所说的:“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进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只有儿童提供了标准。”原国家督学成尚荣也指出:“所谓‘儿童态度’,就是指教育是为了儿童的进展,教育是依靠儿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以儿童的需求出发。”这就是教育的态度,因此,教育的态度应是儿童态度。儿童态度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题,直抵教育的主旨。

三、转:让我们成为“长大的儿童”

李吉林老师曾说:“我,一个长大的儿童。”让教育者成为“长大的儿童”不是作为“成人”的教师走向“弱化”、“稚化”,而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教师的一种真诚的情怀,而非故意做出的“下蹲”姿势;是让教师成为一个感情真实的心性作用上的儿童,而非耐着性子模仿的“伪儿童”。

1.教师要葆有一颗儿童的心。

明朝李贽在《童心说》里写下一段解释何谓童心的话:“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换言之,教师要永葆童心的条件是拥有热爱学生的一片真心,愿意为学生无私奉献的一份真情。正如斐斯泰洛齐所说:“我没有一切,只有学生。”
对语文教师而言,童心比爱心重要。由于语文教师所教授的学科具有一般学科所没有的灵魂的震撼。童心,使得老师俯下身来,永远是学生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到你和他们是同一棵树上两片相同的叶子,在风中吹拂着相同的韵律。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你与他是心连心时,他才会自觉地接受你的一切要求,这样,教育就会产生意象不到效果。
【我们的故事】2009年9月,我新接了一个班,他们调皮着,可爱着,单纯着,丰富着。他们绝不是传统作用上的乖小孩,他们不会一味地听老师的话,他们对待不足总有自己的想法。但我仍然喜欢他们。
一天下午,他们告诉我想成立一个班级小诗社。首先要征集诗社名,在众多的社名中,大家一致以为“新月”更好。因此,我们的“新月诗社”正式成立了。可别小瞧了他们,他们的定夺还有理有据呢。他们说:
其一,我们的原班主任——可爱的杨老师,网名就是“新月”,大家一直喜欢着她!(这种喜欢也带给我一种希望。)

二、著名的“儿童诗人”泰戈尔有一部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

三、我国曾有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其中有很多著名的诗人。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