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学中流淌“语文味”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4797 浏览:150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茶的进行,“语文味”的论述在语文课改大背景下也应运而生了。这一论述的提出,给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政治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使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在语文教学中流淌“语文味”,可以使语文课堂以以前阔别感性和、迷失在凝重和空洞的说教里解放出来,开始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去熏陶感染学生,在“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存活聪明、提升人生境界”。可以说,“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
关键词:语文课改文言文教学“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c)-0087-01
下面,我就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流淌“语文味”,谈一点个人的初浅感受。
1学习文言文的作用
一谈到文言文,有些学生通常会是一肚子怨气:现在社会根本用不上文言文,说这些“之乎者也”的东西谁听得懂,不光不听还会笑你“老学究”、“老古董”、“out了”。既然学了没用,为什么我们还要学,而且还要背诵呢?这是普遍的不足。正是由于学生思想上不理解,有抵触情绪,所以上课犹如听“天书”,索然无趣。那么是不是学习文言文就真的无用呢?首先,学习我们教材所选文言文,都是非常经典的大家之作,内涵丰富深刻,聚集、积淀了人类聪明和文化精华,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我们掌握相关知识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进展演变走势,以而总体上了解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文化精粹;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华几千年的深厚历史,并发掘蕴含其中的深厚。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伟大领袖最喜欢读的书就是《孙子兵法》。“文、史、哲”不分家,所以学习文言文并不是没有用,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熟悉,要“古为今用”。只有先调整学生的思想,才能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苦读”改为“悦读”。
2在文言文教学中流淌“语文味”

2.1诵读关

俗语说得好:“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媒体等中古人摇头晃脑地读书,就是这个道理。这一策略用到学习文言文中非常恰当,由于古人讲究的就是“琴棋字画,样样精通”,所以写的文章也充溢着节拍、韵律。因此,我们学习文言文也要经常诵读。读前,老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或自己亲身示读,提示学生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留意读出句读。读时,也可先让个别学生示读,师生一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老师开始讲解相关的知识要点,如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等,同时疏通大意。之后,再让所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大声朗读三遍,“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整体感知全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慢慢地读进去,真正走入文章的意境,最后层层深入,终极达到背诵的目的。
讲到阅读这一环节,我不得不提到借助多媒体效果更佳。例如:我在教《过秦论》这篇文言文时,就借助了多媒体。我先是在网络上下载了相关的影音文件,然后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中播放出来。由于贾谊的这篇《过秦论》写得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加上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和大师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再配以舒缓、轻悠的旋律,使学生眼看、耳闻、心想,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很快就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情绪立马调动起来了,纷纷模仿画面中大师摇头晃脑地诵读。之后,我讲解了相关的文言常识、疏通完大意,并提醒学生如何停顿,如何才能读的抑扬抑扬后,再放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手中的笔也随着动了起来,将停顿的地方用竖线划出来,做好标记。当让他们个别示读时,有些学生也读得有模有样,很有味道了。这恰恰体现了“语文味”所提倡的诵读要有情感这一要决。

2.2理解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文言文,光会诵读还不行,还不能达到掌握的目的,不然下次换一篇文言文就不知其所以然了,所以理解这一关就尤为重要了。要理解,就必须真正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一词多义、通假、作者先容等文言常识。而要将“语文味”体现在一关中,我们就要转变以前的“填鸭式”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努力实现学生由津津有味的“听客”转变为兴趣盎然的欣赏主体。教师最好少讲,重在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己翻译、自己总结。例如:我在教《师说》这篇文言文时,我通常先让学生诵读,然后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己朗读原文,并结合文章所给注释和自己的文学常识积累自己试着翻译。这当中,学生假如碰到疑难不足,先让做个记号。时间一到,我会叫学生停下来,然后有不足的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以而达到学生学懂、师生互动的目的。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更佳。在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中,我往往不会强求学生有多么高深的见解,也不会用什么“正确答案”来约束他们,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了,最后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掌握正确的熟悉。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深入思索、一起讨论、互相学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正是我们学习语文所需要的,这就是“语文味”。

2.3落实关

“只看不练,是空把式。”学完一篇文言文,要检验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时候就要来落实一下了。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拿练习题来测试一下。以前的工作习惯,我们都是将练习放到课后的作业中去做。但我发现,由于目前学生的作业负担还比较重,所以学生造作业的积极性通常不高,达不到预期测试效果。因此,我转变了方式:课堂上讲的东西尽量精讲、少讲,预留出10分钟的时间,引入一些典型例题、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试着去做。例如我在讲《劝学》这一课时,先将字词句都落实好了,然后引入一个关于“于”字一词多义的练习,一个判定句式“……者,……也”的练习,一个关于虚词作用和用法的题,一个通假字作用的练习。我发现学生对这样的形式很欢迎,他们能够积极,大胆回答。我以为这样做能让学生把老师的“讲”和自己的“练”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落实的目的,比作业形式检验的效果更好,也更能体现教学中了“语文味”。
总之,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再用老眼光去看,只要我们培养出阅读文言文的意愿,养成良好的语感,再加上对文言常识精深的理解,并辅以科学而又严格的测试练习,过好上述三关,文言文就并不可怕。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也有责任去让同学喜欢学文言文,学好文言文。这就需要我们的努力。倘若我们让文言文课堂真正流淌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将会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渐渐地发现文言文是愈品愈有味道。程少堂先生曾说过:“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天生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终极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出语文味,学出幸福感,这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