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素养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7985 浏览:322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是一种教学范式,更是一种教学精神、一种教育理念。在处处布满“对话”的语境下探讨有效对话教学中教师的素养,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本文根据对话教学的特点,重点阐述了在语文对话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关键词]语文对话教学教师素养学生

一、教师具有广博、丰厚的学科专业素养,是进行对话教学的条件

构成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素很多,但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首先应当具备全面、系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修养,文本解读无疑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对语文教师而言,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和个性化解读,就无法分享自己的体验,所谓与学生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视野宽广,涉猎广泛,尤其是跟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文史哲知识。目前语文教学近况堪忧,源于很多语文教师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人文素养低下,在教学中,只会复述教参的观点,语言干瘪苍白,见解浅薄,缺乏思想的光芒,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常常陷入照本宣科、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表述无能”成了语文教师进行语文对话教学的一个瓶颈。
再次,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更要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和情商。语文教学活动就是一种语言对话活动,这个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生活等多个对话途径,但凡思想与思想的撞击、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知识与知识的链接,都是通过对话达成的,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个性、品德、情感潜移默化形成的过程,使一个人的精神进展变革的过程。

二、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是进行对话教学的基础

1.要拥有对话的学生观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完全处在被动、被控的位置,没有,没有思想,没有个性主动性,是活生生的“容器”。而语文对话教学是真正主体性教学,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是其本质特点。对话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学生看成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力的实体。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学习和进展的主体,唤醒、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承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权利,让学生介入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主人,真正成为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教师要学会换位思索,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使自己的教学行为顺着学生的思路转换为课堂上的导学行为。对话话题的设置要尽可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置,给学生创设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策略;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同等的介入与体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与进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进展。

2.要确认好教师自己的角色

作为教师,一定要确认好自我的角色。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介入者、推动教学论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创设、保护、进展这个“同等对话”环境的责任人。教师要胜任这一新角色,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的熟悉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同等性,了解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学习团体中同等的“首席对话者”。李维鼎在《对话三题》一文中指出,师生之间是一种有差别的同等,师生人格的同等是对话的条件,而学识上的差别则是对话的动力,师生对话正是一个差别的调整、进展的过程。这一说法明确了对话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对话中,学生教师的角色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的过程被教;学生不仅仅被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过程在教。教师和学生在对话同构建,课堂中对话完全有机地融合为师生“生命有作用的构成部分”。在这种同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得以弱化和限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保证和提升,对话的信心得以增强,热情得以激发,真正以内心接纳对话。

三、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语言技艺教学论文,是对话顺利进行的条件

课堂上,教师假如想利用凝聚在文本中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心灵,那就得视不同的教学内容首先调整好自身的语调、停顿、姿态、心情等相关因素,自如地驾驭情感,这样,方能有效地感染学生。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简洁、明了、热情有感染力,而且要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教师的独特风采。另一方面,教师之话语更应富于鲜明的激励性和鼓动性,以而为学生向对话纵深进展而提供精神动力。教师要善于运用热情的话语和非言语型肢体语言鼓励赞扬学生,传递给学生欣赏、理解、感谢、关心、期待。

四、教师善于营造同等、、和谐的氛围,是对话走向纵深的平台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同等和教学是对话教学的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以以往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以传统的教学神坛走下来,走进学生中间,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学习者和介入者,与学生一起进行、同等、和谐、自由的对话。当教师站在与学生人格同等的地平线上,归还给学生话语权,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双方在互相的言语和倾听中,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作用的分享,这样对话才能成为师生心灵共振的思想与聪明的交响曲。在对话中,不单是教师本身,还要教育学生一定要真诚、宽容地对待发言者,有时候因熟悉、经验的差别,能力的间隔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错误的言辞,此时不应肆意贬损甚至否定。这是一种关怀教育,也是人文精神极好的体现。作为教师,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对策之一就是善于营造宽松同等的、布满爱心的课堂氛围,让对话发自肺腑,走向心灵深处。

五、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调控手段,是引导对话走向成功的门路

1.设置有价值的话题

对话是围绕话题展开的。以对话的三要素(听者、说者、话题)看,话题是对话交流的核心。要使对话有效,作为对话的组织者,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设计出富有价值的不足,进而通过不足,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的情境中。设计不足时,教师应与教材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对话,再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及学生的实际,形成能积极调动学生独立思索、能提供合作契机的不足。
需要夸大的是教师预设话题,不能不顾及学生的体验感受。眼下有的语文课上,老师对话之初一下列出多道思索题,然后让学生就思索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样的对话,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形式的教师主宰,学生只不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向标准答案靠拢,很难自主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使说了,也往往是对教师想法的猜测。这是典型的用“对话”之名,行“独白”之实。学生缺少不足意识,被老师的不足牵着走,失去了对话的同等地位和独特性。

2.给予充分的思索、交流时间

(1)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
读书,既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独立、深入地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感受。课前要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新课进行过程中,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前,让学生带着不足通读课文;在交流与对话之中引导学生对关键语句品读;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练习。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样才能独立的、深入的与文本对话,建构作用。
(2)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索探讨时间
课堂对话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说,更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因此,在对话时要有充裕的思索时间,让学生联系已有的认知基础,调动情感、态度的介入,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对作品情节、语言、环境、人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