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6 点赞:4013 浏览:132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练习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条件。阅读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判定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与体验,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关,采取科学公道的教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水平。
1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很轻易的事。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策略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以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捉住练习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讨中使学生领悟学习策略。例如,学习《乡下人家》一课,在理解“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很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以土里探出头来”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思索: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这句话形象地呈现了“雨后春笋”的美妙画面,尤其是一个“探”字,拟人化的手法让人感到嫩笋迅速的长势,如同一个个调皮顽皮的娃娃和人捉迷藏一样以土里探出头来,充分展示了春季勃勃的生机。以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理解这句话时,要多让学生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以而使自己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晴。所以,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
2清除文字障碍,为掌握课文内容做准备
阅读课文前,教师要提醒学生,阅读时会有文字障碍,要边读边想,把不会读的字词画出来。读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清除文中的文字障碍,利用工具书、师生交流、同学交流等策略解决阅读过程中所碰到的疑难字词。读懂了文章内容,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才能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即是放任,阅读与练习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练习。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别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策略,就会产生两个奔腾:一是学生能力的奔腾,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奔腾,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即能达到自主读书,不等老师讲,自主习作,不等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很大地激发,学习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转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转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今社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熟悉世界、进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让人身心愉悦。以上的几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方式的探讨,都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上,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注重在进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进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进展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