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文化使命浅论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3543 浏览:1083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让文化进行介入呢?

1.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

所谓的教师的文化底蕴,也就是教师的文化所具有的内容。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文化素养应当是丰富良好的专业文化素养、适当的哲学素养、严密的逻辑思维素养、高雅的审美品位、博大的胸襟、有爱心、有同情心,等等。教师文化底蕴的丰富与否,更是直接联系到课堂的深度、广度,课堂的气氛,课堂的质量。

2.构建课堂精神文化。

(1)文化的课堂。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经历中的一段具有生命作用的交往过程,实现师生生命的活动。构建以人为本的、的、和谐的师生联系。由于只有在型的联系中,教师尊重、热爱、关心、信任学生,靠自己的德才吸引和影响学生,学生则钦佩、尊敬、爱戴自己的教师,师生联系亲密,课堂气氛才够活跃。教学中精心组织、协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千方百计地扩大学生的自主权,把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着眼于知识与能力、聪明与精神的同步建构,使学生获得人文的关怀,在知识的跃进上产生质的奔腾——人的完整精神的提升。
(2)重视语感的培养:巩固、进展积淀下来的文化底子。语感的培养已经引起语文界的广泛留意,并对培养途径和策略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这里不赘述。
(3)重视悟性的培养:语言的模糊性,中国语言的“欲辨已忘言”的重体悟、求整体的特点,都要求重视语文学习中对学生的悟性的培养。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皆应如此。
(4)重视学生文化心理结构的建设。将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哲学观念,价值系统,行为准则,内在文化动力等结构要素进行培养。形成一定的结构,就会产生一定的功能,处社会之中就不会迷失自我,这也正是语文的深层次的德育教育不足。

3.课外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实践。

课堂语文教育通过听说读写培养学生核心文化价值,学校语文教育巩固文化理念,家庭,社会语文教育也能形成文化的教化意识。我们主张要在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自然界,社会以及文化的前前后后中把握学生自我的形成,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文化品性。这也正是我校的“大语文教育”的哲学基础。利用语文教育资源,通过有意识的学校语文教育,形成:(1)社会人文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2)当地人文、自然环境的影响。(3)批判吸收外来文化。说到底,语言行为是人对语言的熟悉和操纵,更是语言对人的操纵,是进入潜意识层的深层语义结构(潜意识或文化)对人的操纵。因此,语言现象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日常听说读写是语言行为,实际上就是文化行为。
文化语文要求语文利用自身上风,通过听说读写培养文化精神,奠定文化底蕴,用文化意识引导文化行为,进而创造新的文化。
总而言之,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文化的传承,语文是文化的一部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当也必须合二为一。语文教育的思想教育,人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化的介入才能得以落实,语文教育才能为育人服务,育真正的人。成人与成才才能够得以统一。文化才能延续,社会才能进步。这不正是语文教育的责任吗?■
参考文献:

1.关于制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思索//中学语文教学.1995(3).

2.人民教育.1998年6月号

3.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