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16367 浏览:703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人类由于问号而思索,由于思索而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是培养学生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质疑环境,启发鼓励,激发质疑兴趣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心中固然有疑问,在课堂上却不敢提出来,怕被人嘲笑或者不能把不足说清楚。因此,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应先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在教学中,尽量遵循教学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在学生中按学习成绩划分好、中、差:要求学生敢问,关键在于爱护和扶持他们“敢问”的热情,对勤于动脑、积极提问、答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尽量创造宽松和谐、同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勇于提出不足。教师对学生所提的每一个不足,都应认真地、善意地对待,既不能由于不足偏离教学要求而不屑一答旭不能由于不足不着边际而体现出不耐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不足,以而产生解答不足的,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仔细地观察题目,启发他们发现此篇课文的课题和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激发他们的求知。引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并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我也不立即作出判定,而是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去大胆向同学质疑,向教材质疑。向老师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进展思维。

二、以课文疑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是将教学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例如教学《挑山工》一文时,学生提出疑问:挑山工比游人走得慢,而课文却说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这是为什么?于是,教师适时引导自学下面课文。学生由此熟悉到:挑山工具有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可贵精神。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当教师教完全文时,学生提出疑问:假如我是邱少云,我有既不被火活活烧死,又不暴露目标的办法。教师就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加以引导浅析,最后帮助学生找出答案:这种说法不成立,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要求纹丝不动,所以任何侥幸都不可能有的。学生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内容前后联系缺乏连贯思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不足,疑点便迎刃而解。

三、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不足,提出不足,解决不足,是主动介入教学动态过程的关键。学习有窍门,质疑有技艺教学论文教师要授之以“渔”。
教学时,要留意引导学生以课题处生疑,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一上课,教师就指着课题问同学:“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有什么不足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谁毁灭了圆明园?”“圆明园的现在怎样?”然后引导学生带着不足,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逐步深入。
课文中的关键词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便可领会文章的意旨。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一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不足:“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什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然后学生带着这些不足深入阅读课文,朝鲜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情谊就不难领悟了。
重点句是指课文中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章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起承转合的作用。如教《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重点句,围绕它质疑,学生就提出了“狭路”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狭路相逢”是什么意思?“勇”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对这重点句一旦理解,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跃然纸上了。

四、让学生质疑问难,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在语文课程“读写例话”中明确提出“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这就要求我们边读边想,脑子动起来,思维活起来,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悟,一边揣摩。发现不足,探讨不足。得到知识,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转化为阅读能力。如《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反复阅读文章,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把想到的不足记录下来,先小组内讨论,选出有代表性的不足,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再次夸大学生边读边想,在文章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学生有了质疑,急需寻找答案,因此,学生不断地推敲语句,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找到不足的答案,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在无形中形成。

五、熟读质疑,进展思维能力

质疑,可以在预习中、讲读中进行旭可以在理解全篇课文内容之后。在让学生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的同时,应给学生指出质疑的方向。一般而言,质疑可以紧扣文章中心、重点、关键之处,可以以文章中某些看似矛盾,实在并不矛盾处质疑,可以以内容中人物之间的联系、课题、语句、语言运用、标点符号、“思索、练习”等去质疑。如学生在学习《丰碑》之后质疑:将军怎么会不熟悉军需处长?难道将军不需要军需处长给的衣物吗?军需处长休息时没同志经过吗?也怎么会独自一个人坐在那里?将军发火时,警卫员及其他同志完全可以马上告诉将军死的人是军需处长,为什么要绕那么多弯子?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疑难,教师让学生读文、讨论、争议、说理由质疑者和回答者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思维得到了进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学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潘刚,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J]革新教学论文教育
[2]陈顺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J]教学探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