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5530 浏览:174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是革新教学论文思维的主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科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探讨,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其发散思维的培养得以顺利实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发散思维主体意识革新教学论文能力
[作者先容]郭怀立(1968-),男,河南开封人,开封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探讨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河南开封475004)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078-01
发散思维是指能以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以多方面寻求答案,以而引出更多信息的思维。因此,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以某种角度来说,发散思维品质的高低,决定着革新教学论文思维能力的高低。目前,很多有志于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教师都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实施着这种思维的培养与进展,总结了不少具有指导作用的策略,例如因果发散、联系发散、组合发散等,那么,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应留意哪些基本不足呢?笔者试结合实践,对此进行探讨。

一、维护学生自尊,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指出,当人的生理需要得以实现后,接之而来的就是对安全的需要,因而安全就成为最重要的需要,没有安全感,人就没有积极性、主动性,甚至产生人格异常。大学生正处在尚未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强,很重视别人给予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成功感的获得与体验会让他们产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而经常失败和受嘲弄的经历,则会让他们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同学不能大胆地、独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主要是怕受到别人的讥笑,在心理上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因此,教师应利用一些暗示性的语言或动作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平和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打消顾虑。当他们发表一些较为新奇的观点的时候,即使这些观点有明显的错误或分歧逻辑之处,也要想方想法找到其中的公道因素,对学生的勇气进行鼓励和保护。当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她)就会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使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探讨

在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接受者,还是教学活动的介入者和创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学习决定了学生个人介入的性质,学生固然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谋求自身的进展,但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个人主体建构的过程,是相应的知识结构与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独立思索,做学习的主人,努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向学生提供一种不足情境,教师扮演推动教学论文者的角色,学生则通过学习,不断增强责任心和积极性,同时也不断学会探讨的技艺教学论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了解产生知识的过程和策略,因而,教师不仅要留意学生对知识的求同,更要留意他们对知识的求异。事实上,心理学的探讨和人们的社会经验都表明,每一个神经健全的人都毫无例外地有着着创造潜力。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每个学生的心灵中都埋藏着巨大的发散思维的潜能,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所说,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所极小一部分”,只不过由于各种主、客观理由,这种潜能被压抑在心灵底层,久而久之,我们甚至淡忘了人类自身有着着的这样一个宝库。作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他们潜在的天赋则更为丰富,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去发掘这些潜在的天赋,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他们探讨的。

三、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应采取多种有效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敢于标新创新。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满足于“满堂灌”,满足于将参考书上现成的答案或说法传达给学生,并根据学生的思维是否纳入我们备课时心中已有的轨道来判定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下。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拘泥在死板的框架当中,不敢越雷池半步,聪明的火花就沉熄下去。必须明白,不论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敢于大胆怀疑都是很重要的,由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地域空间里,人的熟悉水平总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穷的。以这个作用上说,即使是那些司空见惯的、甚至是相当完善的事物中也会包含着很多未知的东西,等着人们去探讨和发掘。比如语文教学中的文章段落划分,有些文章就可以按不同的角度而产生出不同的划分策略。具体地说,教师可以以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丰富生活,培养思维的客观性。要使学生具备想象力,就需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生活。为此,笔者经常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大量积累感知材料,启发同学们寻找不同的场景,静思想象,放飞心情。
2.激发联想,培养思维的多元性。思维没有定式,思维也不是唯一的,发散性思维尤其多元。为此,笔者要求同学们展开各自的想象和联想,并常以课文导入,如《天上的市井》既运用了想象,又运用了联想,诗人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再由人间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市井,想到了陈列的物品,想到了牛郎织女幸福美满的生活,一反千古神话传说,眼前呈现出一个美丽的神话般的想象世界,答案不一,有的说是互诉衷肠,有的说是喜极而泣,有的说是缠绵相依,有的说是牵手漫步……演绎了一个个“牛郎织女”的新版。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延伸拓展了课文的内容。
3.打破定式,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有怀疑才会批判,有怀疑才有革新教学论文。质疑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有时,青少年的想象见解会一鸣惊人,不同凡响,甚至别出心裁。思维的批判性体现在不唯书,不唯上。笔者在讲授《木兰诗》的过程中,就有学生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这句话表示异议,有些生活在农村的学生,部分家中养着兔子,对兔子的习性有所了解,这些学生就提出了雄兔、雌兔“扑朔”“迷离”这个区别,打破了参考书上原有的传统解释,对此,应加以充分肯定。
4.推陈出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中指出:“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公道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笔者以为:文笔固然重要,但更可取的还是素材的新奇。学生首先要展开思维,然后才能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奇,新奇独特的好文章。
5.激发情感,培养思维的审美性。思维想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由大量的感知材料积累而进展起来的。人是有情感的,不同的情感会产生不同的思维。为此,教师有必要紧扣学生的情感,因情而发,因情而导,培养思维的审美性。为此,笔者总是采取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参加有作用的活动,以情定景,借景想象,如兴趣小组活动、文学欣赏等,有意识地先容一个景点、推出一幅画、欣赏一支名曲、播放一段录像、出示一张照片,引导学生步入美妙无比的境界,启发同学们展开无穷的遐想。

四、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绿叶,也不有着完全相同的人。所以,学生之间智力、心理上的差别是客观有着的。有的学生思维灵敏,有的学生思维迟缓。所以,在发散性思维练习和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的聪明都有闪亮的一刻,都有进行创造的可能。要想方想法为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差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依据学生思维进展的类型、水平,提出各种层次的不足,给予恰当的评价,给每个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对学生的每个思维活动,哪怕是荒诞、怪异的想法,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找出其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切勿对学生进行讽刺和挖苦。在学校里,教师的赞许和重视是对学生最大的激励,而且有较长期的效应。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不能善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不能善待一些后进学生,使得不少的学生心灵受打击、天赋被埋没。因此,在发散思维的培养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参考文献]
[1](美)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2]周昌忠.创造心理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3]陈之贵,等.教育心理学课堂运用例话[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4]汪圣安.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