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中华书局,中国古代“佣书”业与图书流通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7130 浏览:229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古代“傭书”业的出现是生产、流通历史中质的飞跃。它催生了图书的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流通,使图书的品种和数量急剧增加,为印刷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准备了物质和市场条件。
[词],傭书业,图书市场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2-0041-03
我国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璀璨绚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知识的载体,在文明的传承中起着至关的作用。试以出版史的角度,对雕版印刷技术出现,我国古代早期图书的生产和流通情况一番探寻。
我国最早的原始,要算三千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青铜文、石刻文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知识被极少数贵族、祭司所垄断,原始,被统治阶级用于祭祀活动和记事。制作不易,流传范围小,上不向社会传播知识的功能。
到了西周,早期的——竹简木牍问世了,其后又出现了帛书。以西周到汉代造纸术出现的一千多年间里,竹简木牍是的形态,帛书轻便,但以当时帛之贵重,使用范围自然能很大,只能是社会上层偶尔为之。竹简木牍产生的重大作用,它使的制作变得简单和方便多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进展,的数量增加了。所谓“维殷先人,有典有册”,“文武之政,布在方册”,说的这时的,已经把社会的文明成果较为系统地下来,“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但在,掌握文化知识的仍然上层社会少数人,并不图书在社会广泛流传的条件,图书还“流通”。
图书开始在社会上“流通”,始于春秋战国。这一时期,逐渐走出宫廷,由贵族阶层向“士”阶层流传。私学在民间迅速进展,以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来看,读书已是上层社会的专利。而诸子百家蜂起争鸣,竞相宣传的主张,开展游说和论战,私人著书立说一股潮流,更使图书的数量迅速增加,在社会上扩散和流传开来。,当时传播知识的策略仍以口耳相传为主,、授受、传抄等方式形成。一部《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辗转传述、、整理而成。《中庸》一书相传是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图书在社会上已经开始广泛流传,但其生产手段却仍十分原始和。在简帛为知识、信息载体的写本,师生之间、文人之间传抄而形成的图书,仍然是十分珍贵而有限的,自然不会商品出现在市场上。
到了汉代,社会的长期安定,经济的进展,推动着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政府非常教育,京师设太学,郡国立学校,提倡尊儒读经,使读书人数量大增。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时,京师太学有学生三千人。到西汉末年,京师太学进展到有“博士弟子万八百人”的规模。到了东汉时期,学风更盛,质帝本初元年(146年),在京师太学就学者就有“三万余生”。民间私学也,学生少者上百,多者数千。如东汉王充自云“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名儒张楷“门徒常百人”,“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数量庞大的读书人群体必定产生对图书的需求,文人之间传抄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社会对不断增加的需求。,一受过教育的贫苦读书本科论文人便专门以抄写来谋生,这就出现了“傭书”人。“傭书”是雇傭,“傭书”人受雇于政府、寺观或私人抄书,以此酬劳。早在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整理藏书,将上万卷简帛命人逐一缮写,雇来的。但有文献明确记载的“傭书”现象,则是始于东汉。如班超早年“家贫,常为官傭书以供养”。王溥“家贫不得仕,乃挟竹简插笔于洛阳市肆傭书”。
纸的诞生对傭书业的形成、进展起了的推动作用。纸的出现,使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长期以来,多将纸的发明归功于东汉的蔡伦,所的是《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但实际上,在文献中,都有蔡伦使用纸的记载。而近些年来大量的出土文物更证明,至迟到西汉中期,纸张已经地书写工具,逐渐取代简帛。蔡伦的作用是改良造纸术,而创造造纸术。纸的出现转变了人类文字书写的方式,制作的最好,很快就广泛运用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之中。魏晋南北朝时纸已经取代了简帛。纸质具有成本低、易于制作、方便携带和流传的优点,使知识、传播信息更加便捷,这为傭书业了非常的物质条件。正是这一新型书写迅速大量复制的特点,才使得“傭书”进展写本图书文献的新兴出版行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傭书”业进展的。这三百多年是动乱纷争的年代,却文化教育兴盛的年代,学术繁荣,大师辈出,私学发达,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大量的文学、史学、玄学著作和宗教典籍风行于世,这就为“傭书”业了广阔的市场,以“傭书”为生的人越来越多。在史籍文献的记载中,名人早年都有过“傭书”的,“傭书”现象在社会上已经非常了。如三国时的阚泽“居贫无资,常为人傭书,以供纸笔”。东晋著名的佛学思想家僧肇早年曾“以傭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文籍”。南朝梁文学家王僧孺早年“家贫,常傭书以养母”。北齐的房景伯,少时“家贫,傭书自给”。北魏的刘芳,“傭写经论,笔迹称善,卷值一缣,岁中能人百余匹”。可知当时无论是还是民间,都有一批专门以抄写为业的“傭书”人。社会对需求的增加和“傭书”人的也不断增加,“傭书”逐渐成了兼具出版发行功能的专业,以“傭书”为生的人向社会的一支力量。
“傭书”人的出现,在生产、流通的历史中是质的飞跃。在“傭书”人出现,抄写图书为了之用。而“傭书”人不同,是为了酬劳而抄写图书的,以一开始为别人,也为交换目的而抄写,这就使得图书开始转化为商品。商品的最特点为别人而生产,为卖而生产,而用来消费。,在“傭书”现象的背后,必定伴逐渐成形并不断进展的图书流通市场。图书是精神产品,把它商品来交换,是社会经济和文化进展到,精神生产为少数贵族所垄断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和进展的。它商品交换的方式,起着向社会广泛传播知识的作用,是的历史进步。
1

图书商品流通领域始于西汉后期,当时在太学附近形成了买卖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而民间则出现了以贩书为业的“书肆”,西汉杨雄撰写的《法言》一书的“君子”卷有:“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到了东汉,图书市场有了的进展。如王充在“京师受业太学”时,“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读书,一见辙能忆诵,遂通众家百流之言”。,当时市场上销售的品种,经营策略也很灵活,既敞开售书,也允许读者自由阅览,所以王充才能在市场上的大量阅读,“通众家百流之言”。图书市场的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规模的图书发行业。是当时在长安、洛阳、平城、建康等大都市的众多小本书贩,如东魏阳俊之“多作六言歌辞,而拙,世俗流传,名为《阳五伴侣》,写而卖之,在市不绝”。南朝梁傅昭,“十一(岁)随外祖于朱雀航卖历日”。这些小书贩既卖书,也雇有书傭,一有名人名作问世,便可迅速复制贩卖,以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一文出而“洛阳为之纸贵”的事例,似可依稀这些书贩活动的身影。另是拥有较强实力的大书商。如东魏大将军高澄领中书监时,“州客至,请卖《华林遍略》,文襄(注:即高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退其本日:不须也”。查《华林遍略》这部书,是南朝梁元帝于天监十五年(516年)下令编撰的620卷大型类书。复制皇室秘藏的大型图书投放于市场售卖,转运千里之外,以敌国的高官显贵为销售,是拥有巨资和改善的销售渠道的大书商。
图书的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流通,使图书的品种和数量急剧增加,在《隋书?经籍志》的上古至隋朝的书目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几乎占了415,有种类繁多的经注、史籍,有浩大的总集、类书,有众多的个人文集,还有大量的佛经道籍。时期士人私家藏书之风的盛行,也了图书流通市场的繁荣。如北魏的常景,“耽好经史,爱玩文词,若遇新异之书,殷勤求访,或复质买,不问价之贵贱,必以得为期”。南朝陈姚察把父亲所给的“游学之资”“并用聚蓄图书”。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任昉“聚书万余卷”。而北魏的李谧“每日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遂绝迹下帏,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者四千有余”。据范凤书《私家藏书史》的统计,有史籍记载的六朝藏书家有102人,藏书过万卷者达20人。这数千上万卷的藏书,自然有一是抄写的,但有大的要购自市场。
隋唐,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印书逐渐取代了抄书,“傭书”现象还继续有着长的时间,但行业已是每况愈下,史籍文献中有关“傭书”的记载也越来越少。到了中晚唐,“傭书”业已经完成了的历史使命,完全被印刷业所取代了。,由“傭书”所催生的图书的商品化生产和市场流通,却正方兴未艾。印刷技术的运用,了更大规模的图书生产和流通,光辉灿烂的出版新到来了。
[作者介绍]甘于黎,男,1956年生,福州人,鹭江出版社副编审,探讨方向为出版史和经济史。
[责任编辑:李婷轩]
文献:
慕平译注.尚书?多士[M].北京:书局,2009.
陈澔注.礼记?中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墨翟.墨子?明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范晔.后汉书[M].北京:书局,1965.
[5]王充.论衡?自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6]王嘉.拾遗记[M].北京:书局,1981.
[7]蔡锋.手工业经济通史?先秦秦汉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8]陈寿.三国志[M].北京:书局,1982.
[9]释慧皎.高僧传[M].北京:书局,1992.
[10]姚思廉.梁书[M].北京:书局,1973.
[11]李延寿.北史[M].北京:书局,1974.
[12]房玄龄.晋书[M].北京:书局,1974.
[13]姚思廉.陈书[M].北京:书局,1972.
[14]李延寿.南史[M].北京:书局,1975.
[15]魏收.魏书[M].北京:书局,1974.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