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5552 浏览:19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现在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而且考试的成绩常常很不理想,尤其是进入了高三以后,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因而语文常常是很多学生第一个选择放弃的科目,语文科目的前途堪忧。其根本理由在于课堂教学的无效,学生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没有收到他们认为应有的“效益”,久而久之,学生干脆不学了。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显著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进展。那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作用。它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语文教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教参的相关提示,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利益。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明确了,重点清晰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畅谈社会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与时代接轨,了解当今社会热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在课前3分钟都会让学生对上周热点不足进行议论,譬如陈光标的高调行善,食品安全不足,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等热点不足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也会在周末利用网络查找各种资料,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重视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

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程度为标准,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程度为尺度,而是以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核心参数。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学生们对这篇散文的主题产生了分歧,一派认为是“颂秋”,一派认为是“悲秋”。“颂秋”派的理由有三:①以题目的“故都”二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和赞颂;②以全文的开头可以看出,作者不远千里以杭州到青岛再到北平,就是想饱尝故乡的秋味;③以结尾可以看出,作者要挽留北国之秋,说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悲秋”的理由也有两条:①因为全文写的景物是衰落的,抒发的感情也是悲凉的;②以课文的中心句中可以看出,文章的总体基调是忧伤的。学生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讨论颇为激烈,我充分肯定学生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的做法,同时又指出两派的观点都不太准确。热闹的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沉默无语,受着思维定势的约束,在原有的思路里很难解决不足,于是我及时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对作品的浅析,要联系到作者的身世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此语一出,立即有学生回答:“郁达夫幼年丧父,以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的性格。”“当时社会黑暗腐朽,所以郁达夫更加苦闷、消沉。”我继续因势利导:“所以,郁达夫即便是写‘笑’,也是一种苦恼人的‘笑’。”以而使学生很自然地达成共识:本论文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四、改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

滞后的教育方式衍生出封闭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禁锢在一把椅子上,一间教室里。教师疲惫于一本书、无数次的考试。教师的声音在教室的四壁和天花板上回荡,只听见来自数十个生命的微弱的回响,那就是备课本上准备的标准答案。这种单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必会被新课程铿锵的脚步踏得粉碎。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必定要求,教育必须适应,教师也必须适应。只要正确引导,其实上网搜寻资料、处理信息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不必谈网色变,视网络为猛兽。何不借水行船,圈水养鱼,借信息技术之力,扬素质教育之旗,让我们的生活、学习向丰富多彩的网络靠近。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网络,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画形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学习。学生在这种人文光芒的关怀下,找回了自我,尝试了成功。学习进度和质量都得到了保证。何乐而不为呢?

五、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多样,它有故事会、朗诵会、采访、办班报、开辩论会等,这些活动能使学生以单调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同时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比如开展专题辩论会,辩论的题目一公布,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关注有关的现象,并会去深思浅析形成自己对论题的见解,深思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语言把自己的见解讲清楚,使别人信服。这样学生的浅析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一些语文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例如开展写字比赛,就可以养成学生快速规范的书写习惯;开展小记者活动,就可以推动学生走向社会的其他领域去了解认识真实的社会;开展热点辩论活动,可以推动学生去留心周围的生活,浅析周围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见解;开展参观访问活动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展他们的视野。通过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了语文知识,拓宽了学习空间,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又可以进一步理解与深化教材知识,以而推动语文知识迁移与能力的提升;同时语文活动又能以课外向课内辐射,促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辅助课外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可以说课内带动课外,课外推动课堂,二者相辅相成,这样一来学生的能力提升了,素质进展了,我们就不怕学生学不好,更不会再怕应考。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精英”相继发出了“越教越难,越教越累,越教越不会”的喟叹。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何个人和集体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因而,我们需要携起手来,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为推动新一轮课改,为构建和谐而高效的语文课堂,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