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美术话说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9097 浏览:350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笔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根据课程改革的理论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课程改革后的美术课必须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

一、改革和稳健的关系

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又必须是稳妥的、稳健的。稳妥、稳健的含义有以下几层:
一是要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充分的准备,仓促上马,势必问题不断产生,影响改革的深人。小平同志强调过要“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强调教育改革必须稳中求进。
二是不能完全脱离改革的实际,空喊口号,不能超越师资的现状,学生现状,教学评估的现状,搞空中楼阁。我们听教育专家的讲座会热血沸腾,但是,就当前的教育现状(现有的考试制度根本就没有能很好地体现美术的地位,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三是确保相应的美术教学的目标达成。因此,美术教学改革应该不会影响质量,但是不到位的改革,变味的改革,超越历史条件的改革很有可能会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美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革扣创新。但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特别注重“像不像”、“美不美”,谁的作品“画得好”、“做得像”,我们就赞美谁。以古代的“画谱”作为评价学生作品的标准,结果是学生成了老气横秋的“家”,缺乏丰富的想象能力,缺乏对生命的理解,缺乏经过自己的想象以后的“胡来”,学生心目中的天空是古人的天空。学生手中作品是古人的翻版。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悲哀。我们的教师呢?思考得更多的是“授鱼”,而不是“授渔”。教师的备课是一个典型的“教案”,而不是“学案”,是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618jyw.com
一个设计好的、让学生钻的圈套或者是一个预设的把学生的思维、回答全部引入的框,更不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方案”。所以,教师的创新就显得就尤为重要了。

三、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结果,忽视过程,尤其是只注重作品的完成与优秀,这确实是一种功利性的又扼杀个性的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上不希望会出现“一个学生用自己的鞋子沾上颜料在纸上留下痕迹”就是一幅“美丽的作品”的事情,这就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迫不及待地把作品的精妙之处告诉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揣摩、感受,更不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周围美丽的世界和生活。这是忽视了美术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我们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加以特别的呵护和培养。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这也是美术课改革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但是,我们否定不要结果的说法。教育改革的结果是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得到增强。如果赶时髦,求热闹,那自然不是我们期望看到的,我们不看到在“追求过程”的幌子下的那些好看而不中用的“提问”、“讨论”和“活动”。有些美术课忽视美术基础,忽视最基本的教学。那么试想,久而久之学生用什么来欣赏和创造呢?学生学到最后不会欣赏,不会观察,不会感悟,得不到情感的愉悦和享受,那算什么教学呢?我们强调过程,并非否定结果,而是追求在过程这根枝叶上结出更为丰硕的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