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汉语浅谈培养少数民族低年级学生汉语能力有效办法科技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35973 浏览:1610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我国,少数民族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汉语,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疆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本民族语言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不足,水平严重低下。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口语训练;兴趣培养
1003-28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51(2013)-08-003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口语交际的意义和功能非常重要。我校地处边境小镇,由于自然和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运用汉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在汉语口语表达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语言表达用词错误,词序混乱,写作能力普遍低下等等。在交流的过程中,维吾尔语是他们最主要的交流工具,由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再加之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生学龄前汉语言未过关,进入小学学习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全国统编教材,并接受老师的汉语教学,学习难度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点、知识点累积负效应加大,学习就会越来越跟不上,丧失学习信心,导致辍学。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在低年级期间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过好汉语关,为今后书面表达做准备。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说汉语言的积极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和心理特征,人为的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最佳心理环境和行为环境:教师对学生要具备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和父母般的爱心;师生间要建立平等、双向交流和合作的关系;营造一个充满乐趣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等。在这种“心里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不仅能做到轻装上阵,毫无顾虑、彻底地放飞自己,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同时在体验和感悟中,积极主动去学习。
1.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少数民族幼儿刚入学,面对新的伙伴和新的环境,感到陌生、紧张和新奇,又不善言语,情绪波动大。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心理和激发孩子到校的,帮助幼儿较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教师就要用心布置教室,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2.了解学生。这里的孩子大部分是维吾尔族,他们经常说的是维语,要让他们多说汉语,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教师就要经常找机会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以及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在学习汉语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努力叩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能使教师的工作如同找到源头活水。
3.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意识和学习兴趣。做好学习汉语的宣传工作,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中伺机放一些中文儿歌,选一些情景,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情景中用汉语对话,或安排一些话题讨论和汉语演讲让其参与,或要求学生观看一些汉语版的电视和光盘等等,通过愉悦的教学方式点燃他们学习汉语的。
4.形成用普通话交流的氛围。课后用普通话交流是培养学生汉语表达的关键。如果学生光学不练,那么也是白学。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尽量用普通话交流,营造汉语表达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以达到学习效果。并且提议全校师生都行动起来,提高整体口语表达能力。

二、挖掘课程资源,开放教学内容,创造性使用教材

众所周知,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要积极地利用好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1.除了按照教材的要求授课外还自编《汉语起步》教材,对学生进行强化汉语教学,依次安排《在教室上课》《学习用具》等章节进行教学。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使学生学会有关生活、学习、休息的汉语词汇。可以表达用餐、学习,睡觉等日常行为。教材内容是学生生活中急需使用的词语,这些词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以实词为主,适时地加入少量虚词。学习了《在教室上课》,学生可以表达这样的句子:“我在温宿第六小学学习汉语”“教室有老师、同学、课桌、椅子、黑板”。
2.《汉语起步》教学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拓展。在学习《学习用具》时,可以联系《在教室上课》中的词语,拓展出句子:“教室的课桌里有书包。”“书包里有语文书、数学书、文具盒……”
3.《汉语起步》教材注重介绍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一些有新疆特色的文化。如:《特色食品》一章,学习“拌面”“羊肉串”“大盘鸡”等词语,学生吃得到,喜欢吃,开阔眼界,兴趣浓。《在商店里》,学生学习“超市”“面包”“毛衣”“袜子”“售货员”“多少钱”“交钱”。“找钱”。在《附近地名》中,学生了解了自己的生活环境,消除了胆怯,心情开朗,提高了兴趣,对新环境产生了亲切感。

三、教学技法多样化

有人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有人说,汉语是世界最难学的语言。如何教好这世界上最美丽又最难学的语言呢?传统的是老师一成不变地注入,学生被动地听,课堂死气沉沉,单调枯燥。
1.选择切入点。如:为了上好起使课,让学生很自然,轻松地进入汉语学习,第一课,听着上课的铃声,老师的板书“打铃”“上课”借助铃声,吸引学生,使之理解词语的意义。老师用手势告知“老师”同学”黑板……利用课堂环境中的实物,把学生带入汉语学习。
2.纠正读音及方言。在课堂上,学生阅读和说话时,教师必须注意倾听,对出现的错误,尤其对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的现象,及时纠正。
3.巧用图片。对于语言不易表达,又拿不出实物的词语,用图片很快捷。如:春夏秋冬;下雨下雪;冷热等。看到图片,学生一目了然,立刻明白词义。用一张全家福照片,将一家老少三代介绍给学生,学生很快理解了加的含义。教室里,师生亲切地介绍家人,气愤融洽,交流顺利。
4.用好肢体语言。多用手势,以姿势助说话,用夸张的手势表达词义,强调重点。尽力使学生抓住重点,思维活跃,有新鲜感。对于拿、提、背、抱、捡……这样的动词,老师用动作演示,既直观,又可以区分清词义。来、去、进、出、回、开、关……。可用课堂环境创设情景,反复演练,扩展句子使学生理解词义。
5.加强实践,置身环境。把学生带到校园,对教学楼、操场、厕所……一一介绍,既解决了对词义的理解,又解决了不熟悉环境的实际困难。带到学校外面的街上,认识东,西,南,北的方位,认识学校周围的环境及各种交通工具,了解周围环境,使学生敢于走出校门去用汉语交流。
6.重视汉语拼音的作用。教学生汉语拼音声母韵母相拼的法则、规律。目的是使学生会查字典,真正学会汉语拼音的拐杖作用。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汉语创造条件。
7.进行听话能力的训练。听话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把感受到的汉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通过听话积累素材,可为其说话提供材料和内容,能为口语表达和口语交际创造条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以保证充分发挥其主体参与作用。最重要是利用好课前的时间,开展各种小型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利用各种形式的读写,逐步提高学生的汉语文水平。
总而言之,语言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每一位老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探索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这样才能对提高教学的质量有所帮助。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文素质教育,及汉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更具有能够正确运用汉语的能力,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一起研究探讨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