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生活化构建初中思品课“生活化”课堂途径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34722 浏览:1582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从导入新课,运用生活话题;营造氛围,教学回归生活;结合时政,培养学生责任心;课外拓展,进行社会调查;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生活五方面入手,探讨了构建初中思品课“生活化”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思品课堂;生活化;构建;途径
1992-7711(2013)19-042-1

一、导入新课,运用生活话题

课堂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之旅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话题出发。
在学习“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访谈活动来导入:“每个星期你有多少零用钱?这些钱你是如何安排的?每周你的零花钱有结余吗?你觉得自己对零用钱的安排是否合理?”四个问题,层层递进,在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零花钱使用情况后,我出示了类似“满汉全席”等过度消费甚至铺张浪费的图片。学生欣赏这些照片之后,我做出如下引导:“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铺张浪费,极度奢侈。这样的消费你赞成吗?如何学会合理消费,答案就在今天的课堂上。”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热情高涨地和我一同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营造氛围,教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心与心交流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放下身段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选择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也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例如,在教学“平等待人”一课时,我设计了“倾听民工子女的声音”这个活动,其设计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做到平等待人,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要有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内容如下:
民工子女:读书期间,当地的同学对他们本地的同学都很有礼貌,对老师也很尊重,可是每当与我们民工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他们总会骂我们“乡巴佬”、“侉子”。他们的父母也总是不让他们和我们一起玩,说我们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老师还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地宣布哪些同学是外地人,哪些同学是本地人。
讨论:请你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当地的这些同学有没有形成人格平等的观念,为什么?请你对“外地民工的孩子都是坏孩子”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外地民工的孩子,你会怎样与他(她)相处?为什么?
这样的素材回归学生生活,改单方面的说教为案例研讨,通过生活化的材料分析,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到教育。

三、结合时政,培养学生责任心

实现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更多的生活走进思想品德教学,是我们广大教师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素材丰富课堂教学,从生活中感悟知识,再学会用课本知识指导实际生活,让生活体验与教材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锐气的眼光,善于捕捉和思想品德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德育、时政融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如教学“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先向同学们展示有关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捐款捐物,奔赴灾区,抢险救灾等感人的图片,同学们在浏览图片中逐步认识到,作为公民,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并结合学校开展的“慈善一元捐”等活动,穿插自己的讲解,让同学们对中华民族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有了更多的感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四、课外拓展,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开发。社会调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调查,也可以是学生组成小组或个人带着问题回家乡调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具体进行安排。
例如,在去年教学《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村庄或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当地化工企业或排污大户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参与社会生活,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对于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生活

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是要侧重于学生课堂生活外的“真实生活”,考察学生的道德行为,分析隐藏在行为后面的道德动机,采取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结果并尽可能地做出科学的评价。
“生活化”评价因为关注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它要求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教师是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更应该参与其中。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从而使评价更全面、公正,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性。教师只是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更是参与其中。例如,学生的自信的树立和增强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可以采用成长记录法,以“一天比一天更自信”为主题,七天为一周期,设立“日期”、“今天的成绩和进步”、“我的感受”、“我的自信度”等,让学生每天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进步、成绩,树立自信。每个周期,家长记一次学生的变化,教师进行一次查阅,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