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误区谈任务驱动法中任务设计误区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16700 浏览:718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任务驱动法”是我国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实用性很强。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的信息技术课堂,这种方法更是被普遍应用。但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走进一些误区,不能科学、辩证地看待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不是万能的,很多的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合用任务驱动法。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任务设;误区
1002-7661(2013)33-221-01
误区

一、任务是一个具体操作或为功能设计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就是高二时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很多教师为了有一个高的过关率,在课堂上,直接以具体的某项操作当成任务发布给学生,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完成相关的操作,认为这种方法很“实际”,也很实用。如在某段文字中插入一幅图片,修饰某段文字,修改字体、字号、字体颜色,修改下段落行间距等等,认为完成这些操作,就是完成了课堂任务。更有甚者,直接让学生打开高二会考前复习用的模拟题库(如卓帆科技模拟题)进行练习,一节课一套试卷,四道操作题,完成这些就将高一必修课本里面的第四章中的《文本信息加工》教学任务完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操作,或者是模仿做题过程,根本体现不了新课革精神中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是简单粗糙的,让学生失去的不仅仅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乐趣;而仅仅以这些具体操作代替任务只能停留在掌握技能本身,由于任务太具体,学生不需要思考分析,任务完成后也无从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孤立的。这样的任务使学生只能围绕着教师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的课堂是乏味的,更是对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漠视。
误区

二、以一概全,试图涵盖所有知识与技能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掌握,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喜欢围绕着知识点进行设计,为了怕漏掉某个知识或技能,有些时候任务设计中不考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虑实际情况,硬性地加入知识点,也不考虑是否与内容相符。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习文字的基本编辑,就有意让学生输入一段错误的文字,然后让学生进行修改。类似这样的任务,学生易厌倦,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除了要涵盖本课的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将这此知识点隐含在任务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课堂氛围要倾向于开放式的课堂,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地基本方法。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误区

三、任务是简单地机械地模仿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中生对于相应的计算机操作不再陌生,很多方面,他们了解掌握的比教师还要多。信息技术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式。理论是指导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的依据,实践是理论实现的表现。学生期待在这样的课堂上“大展拳脚”,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应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要有趣味性,有生活气息,要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在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有利于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展示自己的要求,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有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为了图省事,或者说为了更好的控制课堂,往往单纯地以课本例题为主要任务,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对于一些具有难度的知识,教师仅仅是先演示操作过程,然后再让学生模仿操作,根本没有注意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而课本的例题,有些是不符合当前情景的,或者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的,而如果再在课堂没有拓展和延伸,即使教师准备地再充分,教的再认真,学生也提不起兴趣,那就不是一堂好课,也完成不了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关于任务设计的一些想法,而避免以上几点“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设计中的误区,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当然,除了这一方法,还有其他很多种方法,如: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总结归纳法,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而确定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就应该不断的思考与反思,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地上好每一堂课。
参考文献:
吴尚智.任小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实践.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
冯秋菊.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运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应用水平。当前,我国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断层问题,主要有: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方面。探讨如何改善初高中历史断层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张朋梅.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探析——以人教版为例[M].华东师范大学,2011,(4):35.
郭延庆.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6):145.
[3] 卢国光.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思考[J].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2010,(5):4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