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乱”中求真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19639 浏览:852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家崔峦先生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自自然然为学生,扎扎实实求进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真,是课堂有着的根基,是课堂灵性的羽翼,是课堂美丽的极致。而真实的课堂往往不如精雕细琢后的课堂来得井然有序,呈现在大家眼前常会显得有些“乱”,可这其中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味。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彰显个性是真谛

在以往,我们常常闻声课堂上有很多这样的不足:“你还有什么不同答案吗?”“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实在一些教师对不与自己的标准答案相同的回答是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是在等学生跌进事先设好的那个坑里,问来问去,好不轻易一个学生撞进了教师的答案圈里,这时,我们往往见教师大松一口气,还说什么“掌声送给他”,实际上老师表扬的是那个与标准答案一致的想法,而不是学生对不足的不同看法。还有的老师不管学生提出了多么有价值的观点,只要自己的教学预设该往下一个环节走了,就绝不留情地对学生说:“有什么看法我们下来后交流好吗?”这还是公然课的语言,假如是平常的课堂教学,那学生听到又是另一种风格的语言了。造成这种情况教学论文的根本理由应该说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不彻底所致,也就是所谓的“穿新鞋、走老路”。
“乱”实在是学生的个性绝不遮掩的张扬。作为担负着教育学生学习母语这一门课程的老师,免不了会担心这种“乱”会使课堂难以制约教学论文,以而影响甚至妨碍教学任务的完成。事实上,只要课堂教学设计得当、组织到位、策略科学,那么,课堂的“乱”反而会推动教学论文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常常还会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们学校有位老师在《燕子过海》一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把“燕子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这句话用动作体现出来。在课堂上,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生动地体现了燕子不断地飞呀飞,……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边飞边在笑,有的学生边飞边在讲话……顿时,课堂乱了。真的乱了吗?只见这位老师走入学生中间一个个地纠正了学生学飞的姿势,让学生张开双臂不停地飞,不然燕子就会掉入大海死去。没过几分钟,效果出来了:学生都飞得很累,有的坐下了,吃力地喘着气;有的累得趴在课桌上休息。不用教师喊停,教室里已没有了声音,这是学生“乱”过后真实的安静;这里有学生“乱”过后真实的感受。然后教师煞有介事地问学生:“燕子过海艰苦吗?”学生感受颇深,都说燕子真了不起,我们只飞了几分钟就受不了了,而它们却是不分昼夜地飞,这该多累啊!课后,同学们还不停地将课堂上学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这样的看似乱的课堂往往孕育了不少独到之处,不能让这表面上的乱迷惑了我们的眼,你能说这样的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吗?学生没有吃到想吃的草吗?
新课程夸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介入者和推动教学论文者。在传统教育上,一堂让人称颂的示范课往往秩序良好。自由、宽松的空间,张扬个性的环境,确实有些“迷人眼”,但是我想,只有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才能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显露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以此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

二、“乱”语连篇,掀课堂

“乱”是个体对预设教学程序的否定与对课堂权威的挑战;“乱”是学生求知的天生,聪明浪花的激荡。只有让学生畅所欲言,才能“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有一次我刚想上课,猛然以远处传来了尖锐的消防车的警报声。孩子们都忍不住好奇,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抬起头,紧张地向窗外张望,似乎完全忘记是在上课,有的同学开始管不住自己的嘴:“惨了,不会是我们这儿出了什么大事儿吧……”是的,我就听说昨日菜场那儿失事了?“真的吗?……”学生一唱一和,任凭教师提醒都无济于事。可这不正是学生最想表达的语言吗?于是我急中生智,索性让学生们到阳台上去看个究竟,只见两辆红色消防车咆哮而过。当学生醒悟过来时,黑板上作文题目变成了《警报声响起以后》。大家发挥想象,完全沉浸在遐想之中,有的写出了安全生产忠于职守的重要,有的赞美消防战士勇于献身的精神,还有的写出了对于生命价值的思索……课堂乱了吗?是的,可又起死回生了。在看似乱了以后,掀起一个又一个,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新课程欣赏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因此,以某种作用上说,作为一个老师,善于营造宽松愉悦、同等、自由开放的氛围,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如一位老师上《熟能生巧》一课,教师正讲得欢时,学生质疑:“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不足。或许有些老师不喜欢学生问这样的不足,由于他会打断同学们学习的思路,打断教师教学的思路,使得课堂上有些乱。然而能问出这样不足的学生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故教师不能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去思索: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老翁是在告诉武士,他比武士厉害吗?请同学在课后再好好探讨和讨论……或许学生学语文的劲头就因此而产生了,或许学生探究的习惯就以这刻开始养成了。课后学生查阅资料的兴趣浓了,互相探讨的劲头足了。可见,不能见乱就堵,应该因势利导。

三、“乱”师心者,还课堂真实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教改,是无边风光中的一株“小草”,我要在我的想象里在我的空间里打造我的课堂教学新秩序,让孩子们在母语教学的天地里唤起生命的热情,建立一种真正真实的、扎实的、朴实的、人性的教学!

(一)还课堂冗繁削尽留清瘦

真正的好课总是思路清楚,过程简洁。在冗繁、杂乱的背后,语文是有章可循的,语文课堂更是有序可找的。
听过一堂出色的语文课《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写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爱国的故事,他在美国优厚的待遇下,在美国当局残酷的阻挠下,经过了五年的斗争,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针对这样一篇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的课文,这位老师只是设置“你看到了美国的哪些行为让你觉得愤怒”和“钱学森的哪些行为让你敬佩”这么两个专题展开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层层深入地领会了钱学森对祖国无比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文章采用不足教学法非常恰当。也就是教师用了两条线,把课文脉络理得非常清楚,学生清楚的思路得益于教师。这节课得到了很多专家的好评。我想,就是由于教师把该教学生的知识,巧妙地组成了知识块,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了清瘦课堂的轻松。这不是充分地体现出了清瘦的课堂让学生思路更清楚,思维更活跃、对文本理解得更透彻吗?这不就是真实的课堂?

(二)让教师甘做绿叶衬红花

很早以前就曾经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好”老师未必就能教出好学生,好学生却常常得益于一些“无能”的老师。
语文界有句行话:“假如把什么都讲透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在课堂上,我总是尝试着将自己“藏”起来,不做大教授,更不做大法官,幻化为学生的一员,学生走歪了,旁边敲一下,学生出色了,欣赏一下,兴起时,和学生一起读读书做造作业,这样学生欢快,自己也欢快。
最后引别人的一段话作最后的歌唱。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不足,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在山山水水中,我们追寻着“真”的新课程。行进之间,终于发现:“乱”中求“真”的课真正能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布满灵性,是我们最需要的课!“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训导要求我们上“真”课。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将在漫漫的教改路上上下求索!
(胡伟聪: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尉家岙小学,31206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