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中一些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3894 浏览:99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对“独特体验”的反思

【案例一】我们学校组织新课改交流,一位老师在执教《狐狸与乌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对狐狸或者乌鸦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尽量说得与别人不一样。
生1:乌鸦,你真是太笨了,狐狸的话你也相信。
师:说得真好,谁继续表达。
生2:乌鸦,你由于太爱听好话了,所以才落得这样的下场,你可要接受教训呀。
师:这种想法也不错,还有与别人不一样的说法吗?
生3:狐狸,我喜欢你,喜欢你的聪明,由于你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的东西骗过来。
师:这种见解与众不同,还有更新奇的想法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留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众所周知,《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光爱听好话,是很轻易上当受骗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验应该是多元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在提倡革新教学论文的同时,千万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我们固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决不意味着肯定错误的(也包括有较大偏差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大胆陈述予以鼓励、支持的同时,也要留意:他们的幼稚、不足甚至错误要予以正确引导,不能一味求“新”而丢掉应有的价值取向,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推动教学论文德、智、体、美的和谐进展”,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

二、对“合作学习”的反思

【案例二】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哪些词语体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如有的不足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介入,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我们以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正确选择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形式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讨、合作能力时;二是碰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不足,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争论时。

三、对“收集资料”的反思

【案例三】我教三年级上册《泉城》一课前,让学生回家收集济南泉群的相关资料。上课时,我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以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知道说什么好,我设想的“热闹”的课堂顿时沉寂了。有一位学生课前做足了准备,给资料上不熟悉的字都注了音,课堂上兴致勃勃、满怀成就感地为大家“朗读”了她收集到的专业、具体的资料。之后,我只好以大量的资料中选择与教学有关联的内容用于教学之中,一节课就忙于整理资料,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语文课程标准》夸大:“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革新教学论文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特级教师窦桂梅夸大“公民”并不等同于“儿童”,要一个根本不具备这一能力的孩子去收集处理信息,其完成任务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学生收集资料都很泛泛,贪多责备,面面俱到,根本就不考虑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又以何谈起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真正做到以学生的进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轻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一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教师在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应夸大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在查找资料有一个明确的意图和方向。
“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斓未必皆春色。大而无当的喧嚣可以浪得虚名,却于语文教学无补。要使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我们必须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且不忘学生年龄特点并充分发挥自身上风,让我们的课改能和孩子们一起茁壮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责编钟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