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能力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23861 浏览:10709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据报载,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比较: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以为主要是由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不足;中国教育只留意解答不足,而不留意鼓励学生提出不足,独立思索。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学贵有疑。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

1、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联系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被老师的不足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这样,不足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

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2、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进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不足往往解答一个不足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以不足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以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条件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不足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体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进展以不足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足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留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探讨者”、“探讨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不足,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3、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策略。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不足,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缺,发现不了不足。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练习。

二、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一)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不足

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不足。如读了“一只大雁以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以半空中直掉下来”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不足。
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不足,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不足。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讨属于读书,使留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不足。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联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联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不足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不足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索,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不足,提出不足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以而乐之爱之。

(三)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是非,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不足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提出这些不足:①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②列宁为什么化装成割草工人?③列宁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④列宁为什么要隐藏起来?⑤为什么要盖个人字形的草棚,而不盖其他形状的?这些不足,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不足提出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熟悉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索价值的不足。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教规律于学生。如在《“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我向学生示范质疑①“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一句中,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②“只容得下一个躺在里面”一句中的“躺”能否换成“睡”字?讨论之后要予以小结:可以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疑问。阅读时,要留意文章的字、词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词句的好习惯。经过老师示范和小结后,学生再读此文,发现了新不足:“隐藏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湖畔”一句中的“隐藏”能不能换成“躲避”?“他埋着头”一句中,为什么不用“低”字,而用“埋”字。

(四)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策略,找出途径。
对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是指什么呢?
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中对“隐蔽”、“化装”、“躺”几个词的运用提出疑问。
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不说成“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难忘的泼水节》)
对打比方提出疑问。如“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三味书屋》)“字”为什么会又像花骨朵,又像火把呢?
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如《苦柚》一文中,卖柚子的小姑娘为什么说自己的柚子确实不在好吃,苦味很浓?伯父为什么明知柚子苦,还要买下呢?
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如《“绿色的办公室”》的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导?
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对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为什么要先描写近郊的景色呢?
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五)如何释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不足,提出不足,解决不足的过程。不足由学生提出,终极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策略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浅析不足,解决不足,让学天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不足个别点悟;普通性的困难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不足,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浅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不足分为几个不足,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索,逐渐揭开答案。(作者单位系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丹州镇圪劳教学点)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