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对当代语文教学启迪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3560 浏览:93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心》是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夏尊和叶圣陶专门为中学生朋友写作的一部用小说体裁来讲述语文知识的课外辅导读物。这本小说中所展示的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带来了深刻的启迪:语文教师要明确语文教育目标;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走语文生活化的道路;要走出写作教学的误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要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文心》;语文教学;启迪
《文心》是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夏尊和叶圣陶专门为中学生朋友写作的一部用小说体裁来讲述语文知识的课外辅导读物,写于1933年,它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语文教学的情况教学论文。固然,《文心》以发表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它所探讨的不足,所展示的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今语文教学有鲜明的现实作用。它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一、要明确语文教育目标,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不仅规定了教学的方向,而且具有调控教学过程的功能。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依靠目标的达成来实现。在《文心》这部小说里,固然没有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阐述,但是,我们以字里行间能窥见其意旨。在第三十二节里有这样一段话:“学校里所以分设各种科目原是为着教学的便利起见,终极的目的还在于整个生活的改善。这一点必须熟悉清楚,否则将陷于错误,以为为有国文科目而学习国文,为有算学科目而学习算学……”这就是《文心》中体现的教学目标,他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语文为生活服务,“要使一切科目与生活打成一片,那才是真正的‘升学’”。
小说中所描述的情节,是那样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但又是那样真实,这就是生活;而这种生活又和语文学习是联系在一起的。同学们在放学路上留心招牌、广告的名称来练习巩固关于词性的熟悉,如乐华在与客人卢先生的交谈中加深了对辞的熟悉,在父亲的指点下而时时有所“触发”……当“九一八”东北事变的消息激怒了全国民众、国难当头的时候,各科的教师都暂时抛开了原来的课程,改授与抗日有关的教材。王老师在国文科中所授的,也都是与抗日有关的文字,作文课上,王先生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变化、鼓励并指导学生关注现实,写抗日的文字,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称为“语文学习生活”。语文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脱离了生活,就会变成毫无作用的空壳。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把学生以狭小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走语文生活化的道路。“把课堂变成学生探讨世界的窗口”、“联系生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最有活力、最具灵性、最有趣味的学科,屡屡遭受学生的冷遇,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转变这种情况教学论文,需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走语文生活化的道路。
然而,我们现行的语文教育却没有能很好地贴近现实的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尽管我们的电视、网络、报纸、杂志把大量的信息带入我们的视野,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很难把这些信息和语文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文心》早已为我们的探讨找到了方向,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二、走出写作教学的误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在低谷中徘徊,质量不能尽如人意。由于“应试教育”痕迹明显,很多学校的作文教学,目的只在于教学生会做“考场作文”,而置作文练习的其他各项要求于不顾;作文教学方式陈旧,使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文完全成了一种“例行公事”的活动。那么。如何去有针对性地转变这种近况,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呢?在这里,《文心》同样给了我们以启发。
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开发写作资源
在《文心》这本小说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王仰之先生的作文教学是非常成功的,每个同学都能通顺地作文,尤其难得的是养成了写作的习惯。笔者以为:这里的作文教学成功的首要理由,是老师有科学的作文教学理念来指导。“作文是生活,是为了应付生活的需要而写作的。老师出题目不过引起你的意趣罢了,所写的内容还是你原来就有的……”这是小说中提到的对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王仰之先生作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制胜宝贝。作文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的课堂必须面向社会,必须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平时教给学生观察策略,引导学生去观察四周美好的人和事,以作文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感受,激发体现,培养体现意识,提高习作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介入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门,激发写作。同时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谎言、空话、套话。我们来看看在小说中可爱的中学生们作文的内容吧:墙头的牵牛花、母校的班主任、校外池塘里的荷花、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激愤、逃亡途中的见闻……点点滴滴,哪一项不是来源于生活呢?作为语文老师,要像小说中王老师那样,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架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让他们以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
其次,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以方式化转向个性化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学生的作文并不都是在课内独立完成的,有在逃难途中个人写的日记、有在家里两人合作完成的书信、有在课外集体讨论而由一人执笔写就的抗日文稿,有在工作之余写的运用文……每周的两节课不是作文教学的唯一时间,它的教学时间是向学生开放的,教学地点也是不固定的,由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口袋。学生必须有充分的学习实践时间。作文课要向各学科、向家庭和社区开放,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生活中的各种景物、现象都能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作文积极干涉教育论文生活。也就是要加强作文教学的实践性、运用性,使作文生活化、社会化。所以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小说中李先生的话说:“题材的发现,并非一定是难事,能够留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的。”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要做到作文的个性化,就要在作文练习时命题贴近学生实际,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我们知道,作文命题的选择和确立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把握好学生的思想脉搏,大而空的题目不要出,最好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自由命题进行写作,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融入生活,平时指导学生多观察,多参加课外活动,多接触社会,同时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假如说平时课程太紧,可以利用假期布置学生去进行社会调查,以而体验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观察社会,观察人生,关注社会不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他们最感兴趣、最熟悉的事物,在自己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自拟题目作文。这样学生就不仅有话可写,而且写出的文章会有真情实感,以而避免为完成任务而写内容空洞无物的文章的弊端。
贴近学生实际以及以方式化转向个性化,这还意味着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应具备宽容的思想境界。作文本来是言语交际的书面表达,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是一种心灵的释放。由于各人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特殊经历,也有自己的审美观念。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更好地进展,而不是非要学生按自己的好恶去纠正不可。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不以自己的是非标准来衡量学生,更不能把自己的是非标准强加于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掘学生的创作才能,提高作文水平。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