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木兰辞》教法谈语文阅读教学宗旨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4127 浏览:98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有的同学以为本诗的主题是体现木兰身上的人性美。诗歌刻画的是一个外表美和心灵美的木兰,木兰代父以军是出于对父亲的体贴和对家庭的顾念;木兰英勇作战,战功卓著,体现的是她的勇敢、坚强和机智,心中装着国家;木兰辞官不做,急于返乡,体现的是她不慕高官厚禄,对家庭的眷恋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归来在房中精心地打扮自己,然后才出来见伙伴,体现的是她作为一个女孩子的爱美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木兰对家庭、家乡、生活都布满了热爱,正由于心中有爱,所以木兰能如此义无反顾,勇往无前。
对学生种种的观点,我都逐一给予了肯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的个体化,这为我们鉴赏人物形象提供了求异和革新教学论文的可能。假如学生的思索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就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乐趣和思索的自信,进而助长了他们的惰性,革新教学论文意识渐渐消失贻尽。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我感受到了学生对人物形象感受体验的独特性,并深刻熟悉到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学生个体的情感活动、审美感受和思维碰撞,并坚持做下去,慢慢才能逐渐使学生养成一种思索的习惯,以及阅读、浅析、鉴赏的能力,语文课才能布满活力和魅力,学生才能感受到上语文课的乐趣,才能真正喜爱上语文课。
为了深化学生的讨论,提升学生的熟悉,巩固教学效果,讨论结束后,我又组织学生观看了美国1998年迪斯尼公司发行的动画电影《花木兰》。
影片与原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主题上,它将一个传统的中国孝女塑造成一个现代版的少女,并对其追求自我的人生经历以及父女情深进行了演绎。其中身穿吊带衫、开朗活泼,特立独行的木兰,与当时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因此,木兰的婚事受挫,令人感动的是在她失意的时候,父亲用爱“花”的暗喻安慰了她;而当她光荣归来,将象征荣誉的单于的宝剑和天子的徽章交给父亲时,父亲扔掉了它们,抱起了女儿,由于在他心中,女儿才是最重要的。影片中对木兰形象的设计,让学生感觉到贴近,生动,更易被现代的学生所接受,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不可触摸的英姿飒爽式的巾帼英雄,整部影片剔除了故事本身的忠孝理念,特别是加入了好莱坞传统动画片中的配角形象“木须龙”和“爱情”元素,使主题变得更加丰富,更富于时代感,上升到了人性的层次,更具深度和张力,笑剧效果加上音乐方面的渲染,使影片备受学生欢迎。观看完毕,学生都觉得受益匪浅,真正感受到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有多种体现的方式和角度。
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都努力让课堂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电教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留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索,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增加课堂容量,讨论与影视欣赏相结合,提高课堂质量。如讲到曹禺的戏剧《雷雨》,让学生观看电影《雷雨》片断;讲到鲁迅的《祝福》,让学生观看电影《祝福》;讲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让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的片断等。形成了讨论——观看——讨论的教学方式,在讨论中,并不夸大一致的结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不同的见解,可以持保存意见,并以此写成读书笔记。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如此下来,教学效果很理想。
在教学中,我们还是要以讨论和思索为主,现代化教育技术只能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固然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方式、内容和策略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教育资源的丰富也可以使学生的个性进展成为可能,但一切教育,人文的东西不能少,我们的思想不能让机器给代替了。由于科学终极是为人类所用,要为人类服务,只有这样,科技的进展才能真正推动教育的进展。而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再理解,对主题再诠释,这也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使学生的理解、浅析、思索能力都得到提高,并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在教育革新教学论文的今天,首先要革新教学论文的是我们教师的观念,“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备课时不要一味迷信所谓的“教师用书”。只有观念转变了,我们的教法也才会相应转变,在新教法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思想,由于“思想”是最可贵的,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尊重教材本身,更重要的是阅读是一种自由,教师无权干涉,它是一种无形的创造活动,不管它的结果是对还是错,请尊重这个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教程,才能让学生重新体验到语文课的乐趣,我们的学生终极也才会转变,这不仅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同时也是语文课教学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洪宗礼.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孙立军马华.影视动画影片浅析(美国卷)[M].海洋出版社,2005.
(沈静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