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20 点赞:33383 浏览:156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正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读的作用,读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浅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索,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一、以读为本,感悟文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学习之重中之重,而立足文本的读又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他曾经把学生是否读熟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成败的依据。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做法就是一个字——“读”。读既是实践,又是练习;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学生心灵净化、习惯养成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顾名思义,“感”就是感触,“悟”就是领悟。感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由此可见,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式。“以读为本”,要求教学中要以“读”出发,把“读”贯串教学全过程,同时朗读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明确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策略之

一、并使之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一册《小池塘》,写的是春天来到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教学时,让学生闭上双眼,静听我伴着恬美音乐的朗读,去捕捉春天小池塘最美丽的色彩,让小池塘的美沉醉于心。当睁开双眼,孩子们的第一句话是:“小池塘真美啊!”我便及时地说:“你们愿意去这么美丽的小池塘看一看,走一走吗?请你们小声地读一读课文,亲身去感受小池塘的美吧!”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本读了起来。

二、自主研读,把握主题

深入研读文本,正确地解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崔峦指出:对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浅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如苏教版第八册语文教材《“番茄太阳”》叙述了“我”与盲童明明之间的一段交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文章中的“我”显然就是作者的艺术化身,现实生活的艰难让“我的心情灰暗无比”,是盲童明明的笑声感染了“我”,给“我”带来了欢快,让我的心“温暖”起来。对于文本的解读、“番茄太阳”的内涵、“明明的笑声”的理解是多元的,网络上争议也是较多的:绝大部分老师都把小女孩的“笑”解读为“坚强”,把结尾的“许诺捐腿”升华为“高尚的奉献精神”。但经过反复研读课文,我以为盲童欢快欢笑与“坚强”的性格无关,而是由于她的父母努力给了明明和正常孩子一样甚至更多的爱和关注。亲情关怀使得身残的小女孩同样享受到正常儿童应有的欢快,这才是课文的教学价值所在。“我”的情绪由灰暗逐渐好起来的理由,实际就是融融亲情关怀下的小女孩“咯咯笑声”的感染。我还以为结尾的“许诺捐腿”本是小女孩无心的天真之语,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小女孩懂得了去爱,而不是注重“捐腿”结果的牺牲性“奉献”!

三、有效指导,读懂文本

学生的进展是自主的,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由于没有指导的学习往往是盲目低效的、狭窄割裂的、缺乏生命力的。教师有效指导的作用在于教师发出的信息是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会对学生产生正效应的影响,而不是背离教学目标,甚至自相矛盾的负效应。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就拿课堂教学中大家都很看重的朗读指导来说。我们知道低段的读有三个层次:读准(要达到朱熹说的要求“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通──读懂;中高段的读也有三个层次:读通──读懂──品读(诵读)。品读(诵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
朗读指导的有效性,不能仅仅以朗读的水平、质量上看,还应该扩大范围,丰富其内涵。如对课文的理解,对重点句的品读,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读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了;还有学生通过读,领悟了作者的意思,并在对话中把领悟到的意思表露出来,那么这种指导我以为也是有效的。学生是有差别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只能达到读准、读通、读懂的水平,就不要提高到诵读、欣赏的水平。其三,读必须与悟紧密结合,清代学者唐彪说“读而不看,不能默坐沉思,以求其深,岂能得文中巧妙乎?看而不读,文不能熟,其弊又与读而不看者等也。”静思默想利于学生体悟其义,酝酿情感,利于朗读水平的提高。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迪》时,在探究李时珍滴水穿石的精神的词句时,学生找出“不懈努力”,“走遍了”“翻山越岭”,并通过朗读来表达感受。这时,我进行了范读,突出了“二十几年”,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个词最能体现出李时珍滴水穿石的精神,我随即问到:“这二十几年李时珍都在干什么?”学生想像并感受人物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精神。读出感情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有效的朗读指导,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能于朗读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能于朗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领悟和情感,并把在品读过程中感悟到的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和体验通过抑扬抑扬的朗读和背诵,表达出来,释放出来,终极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并于朗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语感。同时通过老师的朗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催化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领悟作者的表达策略。而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朗读指导要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酝酿、这种情境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捉住以读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