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16010 浏览:705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激发,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进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一先有“两情”共振,才有“三情”共鸣
学生情感投入是建立在教师的情感基础上的,要进展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教”是关键。教师只有将自己“放”进文章,进入情境,才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是说要先有“两情”共振,才有“三情”共鸣。“两情”是指课文中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只有这两种情感发生共振,才能为学生产生情感提供有利条件。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使情感因素与进入情境相结合;使思维与情感体验相结合;情感的交流与表达相结合,让学生在情感的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谓“三情”,是指书中情、教师情和学生情。教师情是书中情和学生情的。教师情与书中情产生共振,由此再去感动学生;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于是产生“三情”共鸣,即教师努力挖掘文本蕴含的情感因素,通过语言文字的练习,披文入情,引领着学生与文本情感不断地碰撞;学生在一切手段与策略的点拨下,自主地入情入境,产生强烈的情绪活动,以中受到熏陶与感染,获得体验,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气力。
二营造氛围,在同等中激发情感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贴切的语言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涛,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的情感要伴随着教学内容激烈、平淡、高亢、沉郁的不同变化而变化。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深情,抑扬抑扬,要用语言这只巧妙的手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通过老师对文章的情感演绎来感受作者的情感。首先,要在课文的范读上下苦功,好的范读是成功教学的前奏,对学生入情入境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催化作用。其次,要艺术处理课堂语言,通过生动的讲解、幽默的谈吐、巧妙的设疑、机智的答疑等艺术语言来制约教学论文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特别是讲课的语音、语调、语速要随文而变,高声快讲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低声慢吟如“窃窃私语诉衷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形成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将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相互融合,产生共鸣。另外,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营造同等、和谐的宽松氛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既是教育对象,又是自身进展的主体。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进展性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天生为积极的介入者。教师对学生的独特体验要绝对尊重,无论正确与否,都要先表示惊喜,给予支持,接着再对其中消极、不健康的感受给予引导和帮助,以而进展他们积极健康的情感。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笑、敢悲、敢恨、敢爱,才能真正释放自己的情感。
三挖掘文本,在体验中激发情感
情感依靠于熟悉。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熟悉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为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挖掘文本内涵,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重视朗读,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情感。

1.在品词赏句中激发情感

语言文字是思想和情感的产物,既能交流思想,又能传达情感。文本中的词语、句子乃至标点符号都深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应捉住那些情感鲜明的词语、直抒怀感的重点句段、别有用意的标点符号,让学生在把握确切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揣摩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揭示其内涵,加深体验,拨动情感。如教学《猫》一文,教师捉住一个“蹭”字,让学生把“蹭”与“撞”、“碰”等词进行比较,并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到用“蹭”更能体现猫“温柔可亲”这一特点;捉住“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个短语,让学生思索“小梅花是指什么,为什么把脚印说成是小梅花”,以而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在情境创设中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培养特定的情感,小学生尤其如此。为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设生动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触景生情。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如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为教学提供了音画结合的新境界、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利用多媒体更轻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更轻易入情入境。如《鸟的天堂》中那一株独木成林、茂盛无比的大榕树,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可以间接的感受到它的茂盛与大,由于茂盛、大的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范围,教师可以借助课件把这株大榕树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的感受更加直接。
(2)自主介入创设情境
学生主动介入创设情境有多种方式,其中分角色表演和编演课本剧是教学中常用且比较简便易行的形式。分角色表演是低段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编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也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角色表演也好,编演课本剧也罢,都是学生在动态的活动中领悟、体验课文情思的过程,要演绎得淋漓尽致需要学生对文本中各个人物心理的正确把握,对文本总体情感的深刻感受。

3.在多样朗读中激发情感

以朗读激发情感就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文中,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感受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效应。朗读形式有很多,如领读、范读、比较读、表演读、配乐读、分角色读……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朗读形式,以期达到最佳朗读效果。

4.在再造想象中激发情感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模型等的示意,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文章的描述唤起学生对文章人物、景物和情境的想象,在阅读中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既可以加深理解,又可以加强体验,以而受到感染。
如教学《草原》一课,对草原的描写,可引导学生再造想象。首先,教师突出草原辽阔的特点,让学生对草原有个整体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捉住“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短语,让学生在理解这些短语中对草原加深印象。然后,教师再突出草原的另一个特点——绿色。引导学生感受“一碧千里”中的“碧”、“无边绿毯”中的“绿”、“只用绿色渲染”等,给辽阔的草原加上绿色加以想象。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捉住羊群像“绣上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优美”等,以突出草原的美丽,让学生想象。这样一层一层添加上去,如同画家层层描绘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草原的这几个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呈现一幅完美的草原图画。随着教学,学生的美感不断增强,于是学生的情感就被激发起来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